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特点;

 2、 领悟该文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3、 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4、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的重点是目标2、3、4;

 2、 教学的难点是目标2。

 三、 教学设计:

 朗读、讨论、讲析。

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鲁迅深夜写作的习惯导入,引萧红、增田涉和作者的话印证,用顾城的话作结。在1925年4月29日的这一夜,鲁迅写了《灯下漫笔》一文,在这一夜,灯下的鲁迅透过?夜?,又?看?到什么呢?

二、听朗诵,整体把握内容,并正音释词。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叙)事次----?(议)理主

三、深入理解。

 1.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具体过程如何?叙事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银元换钞票〖乐意〗

 ?

 货币兑换 钞票换不了银元〖恐慌〗

 ?

 钞票打折换了银元〖非常高兴〗

 2.对这件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讨论,交流。

 3.对这件事,作者的感想是什么?其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无奈?可悲?可恨

 4.这是作者从事中析出的理。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结果相同:都喜欢;

 ●条件相同:都打了折扣。

 5.作者为何有如此奇妙的联想?这种联想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6.复习上次的重点内容,引出本课内容。

 7.作者由小事析出了深刻的道理,又是如何来论证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假如一段是假设性的心理分析:得失心理

 ○补充 ?元朝定律?:《蒙古史》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

 ◎其次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去印证。

 揭老底,驳谎言,摆事实,作归纳。

 ○补充有关黄巢、张献忠的材料:

 (1)有关黄巢的记载:

 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了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把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做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新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蓟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

 八月,张献忠尽陷成都,蜀王阖官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面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8.黄、张二人是农民起义领袖,作者对黄、张二人持什么态度?

 批判

 9.对老百姓持什么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0.作者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两个时代,作出这种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论断依据:◎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12.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一历史观?

 学生讨论,交流

 13.历史如此,现在如何?

 国学家--崇奉国粹

 文学家--赞叹固有文明 向往第二样时代-?处于第一样时代

 道学家--热心复古

 14.我们该要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自由、民主,人争到了?人?的价格。

  第三课时

15.总结

 ◎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渗透着哪几种情感?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文中至少渗透四种情感:一是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愤怒抨击之情;二是对中国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三是对?神往于三百年太平盛世?思想的讽刺批评之情;四是对?创造第三样时代?的鼓舞、希望之情。

 ◎结合题目,联系内容,谈谈该文的文体特点。

 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

 ◎结合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谈谈该篇的语言特点。

 从语言讲情感基调。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 国 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 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16.质疑、释疑

 品味重要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