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罩衫、袖笼和假领头散文

罩衫、袖笼和假领头散文

罩衫、袖笼和假领头作为服装或附属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慢慢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然而我们怎么也不应该忘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就是这些上不了台面的衣饰,不但为我们节省了不少布票和钞票,而且还为我们保留了么一点点起码的“面子”。

 罩衫,顾名思义就是罩在最外面的那件衣衫(当然还有罩裤)。我们小时候(四、五十年代)没有棉毛衫、卫生衫等保暖内衣。记忆中棉毛衫稍早出现,卫生衫好像是到了六十年代才有的,刚面市时大家都叫它“司伟铁”,像是加厚的棉毛衫。那时候,我们夏天穿布衫或赤膊,春秋在布衫外面加一件夹袄,冬天就穿棉袄,没有棉袄,就是两件夹袄当棉袄。在我们看来,夹袄和棉袄都是比较贵重的,而且洗起来比较麻烦,洗了又不容易干,往往得在灰缸里抽干以后再在太阳底下晒,所以大家就在外面罩上一件罩衫。一则使里边的厚衣服得到保护,不容易弄脏,二则如果里边穿的是破旧衣服也可以遮盖一下,以免因衣冠不整被人讥笑。罩衫单薄单,脏了就洗,洗了很快能干,即使是“黄鼠狼独张皮”,晚上洗掉,在火缸上烘一夜,明天就可以穿了,照样干干净净。

 七十年代中期,我已经三十多岁,好容易结婚成家,就请裁缝师傅做了一件当时挺流行的棉袄,咖啡色的人造棉面子,衬的是旧棉毯打松的棉花,(那时候买新棉花凭票,一个生产队才几张,社员们抓阄分配,所以很难买到)黑布里子,就这样并不值钱的棉袄同样也做了一件灰色的罩衫,为的就是使棉袄不被弄脏,少洗几次,多穿几年。

 我老婆是上海姑娘,当然比我时髦,她做的是一件湖蓝色的棉袄(我叫不出是什么布料),衬的是骆驼毛,不但暖和,看上去真的十分鲜亮,可她不但做了一件驼色的罩衫,而且在棉袄的袖口和下摆都用青绒沿了起来。这可是给新棉袄上了“双保险”,大大降低了它被弄脏的可能,可谓用心良苦。

 那时的衣服大都全是广袖的,即使有了罩衫,里边的衣服还是很有可能被弄脏和划破的,再说我们学生一天到晚不是趴在课桌上写字,就是到操场上运动,罩衫的手肘部位也十分容易磨破,于是好多同学的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做了袖套笼。

 我的第一副袖套笼是妈妈用手工缝制的,没有人家用缝纫机缝制或买来的那么精致。妈妈撕下哥哥穿破了的的毛蓝布罩衫的布片,一针一线地依样画葫芦做成了袖笼,虽然她年纪大了,眼力不好,针脚又长又乱,但是上下两头装上松紧带以后套在袖子的外面,和样子很好的袖笼作用还是一样的。就是这一副土不拉几的袖笼陪伴着我念完了中学。

 袖笼和手套、饭单、工作帽一样是一线工人的劳防必需品。那时最流行的画片上纺织工人的标准画像就是这么穿戴整齐的,农民们没有人给他们发这些整齐划一的装备,特别是妇女们心里就十分羡慕,她们会千方百计地向亲朋好友讨要这些装备,上面印着厂名或图案,一则可以保护衣服,二则好像这也是一种荣耀。

 假领头是我们乡下人的叫法,商场里标的是经济领。它的实质是假的领头,它的作用是经济实惠,所以也有人美其名曰“节约领”。

 现代人穿的`衬衫,花色花样,品牌繁多,一个人拥有几件乃至十几件都是平常事,不少人还专穿名牌甚至是进口的,可在我们那个年代,买一件衬衫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得陪加爱惜。困难如我,穿的都是妈妈一针一线自己缝制的中式布衫,好容易去裁缝店做了一件中山装当做罩衫,也只是在过年过节时穿一穿,外面穿了中山装,里边却是中式的登领,镜子一照,总觉得不伦不类,再说不穿衬衫中山装的领口就容易穿脏、磨破。很想有人家那样的翻领头衬衫,可是去做一件衬衫是很贵的(那时,买一件衬衫更贵)听说好多人穿的都是假领头,于是就动起了让妈妈自己做假领头的脑筋。

 妈妈将大哥已经穿破的衬衫的领头剪了下来,可这领头正面也早就破了,只有反面还是好的,只好把纽扣拆下来订到里边,将领头反过来穿。穿着穿着,领头从中山装领头里钻了出来,没办法,再在假领头的下摆定两条带子,带子穿在腋下,领头就不会高出来了。这么寒酸的领头,我还当作像宝贝一样爱惜。

 后来市面上出售的经济领越来越多,样子好,价钱也不很贵,就设法买回了几只,再也不用请妈妈动手自己一针一线在灯下缝制了。

 市面上的假领头不仅有衬衫的,还有棉毛衫和毛线衫的呢。

 时至今日,这些“下里巴人”的东西早就无人问津了,我估计今天我写这篇短文很可能也会被人视作“迂腐”。不过老朽以为,时过境迁,东西可以舍弃,但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切切不可丢掉!暴敛天物终究是莫大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