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在《庄子》和《韩非子》中都是作为说理工具而存在的,但其在两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具性质却有所不同,一个是蕴含无限哲思的“躯体”,一个是映射深刻思想的“镜像”。
《庄子》寓言中也有很多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的讲述来传递深刻的哲思。这种寓言在文中的作用看似一种直观的“镜像”式的说理,但我们细细体会,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我们以《庄子》寓言“庖丁解牛”为例,故事较为细致地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宰牛,并借此引出的宰牛与保养牛刀的理论的故事。如果按照“镜像”式的理解,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思路:故事中宰牛与保养牛刀的理论在掌握客观规律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而实际上,庄子使用这一故事的目的在于以牛喻社会,以刀喻人,以庖丁解牛这一生活事件,来引出如何在戕害人的本性的社会中求得正确的养生之道。可见,这则故事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精神内质的躯体去寄寓作者的哲思,象征意味比较浓,而非以生活的事件去直观地解释某种道理和思想。可以说,在这类寓言故事中,庄子往往将本身 “不可受”、“不可闻”的道,物化在真实、可知的客观事物中,从而为“虚而无形”的道找到了一个形象的载体,使之变得可被感知。因此,《庄子》寓言的工具性质是“身躯”大于“镜像”的。
在《韩非子》的寓言中,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以这些人物的言行和经历的事件为例证,借以阐述与之相近的道理和思想。他的寓言故事更像是让我们通过照一照历史的或生活的镜子,透过具体的、熟悉的形象去发现我们尚未注意到或未能深刻地把握住的道理,从而领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抽象的思想,并接受作者的特定思想。所以,《韩非子》寓言是在以“镜像”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以此为例或以此作喻,让听读对象透过这一来源于生活的实例,去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镜像”式的说理工具。以《韩非子?说难》为例, 韩非使用了“郑武公戮关其思”、“宋人疑邻”、“弥子瑕失宠”等三个故事来为自己的观点“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提供例证。在上述三个故事中,郑武公杀了讲实话的大臣关其思,宋国富人因关系的远近而妄加怀疑邻居盗窃他家的财物,当处于受宠和失宠的不同境遇时,弥子瑕做出的相同举动却得到了君主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些或再现历史人物的遭遇,或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都透视出了一个***同的道理:君臣利害各异,造成君主喜怒无常并且多疑,不是进说者的进言存在问题,而是他们在使用进说的技巧上出现了困难,因此,进说者不能不对君主察言观色,洞察其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讲究恰当的进说方式。不难看出,这些故事中的道理的传递,并非象征性质的,而是直观、明确的,故事的讲述为某种特定思想的传达提供了真实的例证,而读者也可以很容易地从故事所描写的对象中直接汲取某种教训,就好像我们照镜子一样,我们可以从镜像中去发现自己的美与丑,并找到自己有待改进之处。因此我们说,《韩非子》寓言是作者政治思想与哲学观点的“镜像”,它往往立足于现实,真实地再现特定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从而直观地反映某种教训与道理,达到辅助说理的作用。
可以说,都将寓言作为说理的工具,使庄子“道”的思想和韩非子“法”的思想都得到了形象的传递,而对这一说理工具进行了个性化地处理,使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