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老宅深处散文

老宅深处散文

岩溪寨位于一个山湾湾里,两面拥山,嘉树成荫,寨子里的炊烟人家随着一条大白马路参差坐落于两旁,马路蜿蜒曲折,尽头被一条宽且浅的河流径直截了去路,只得左拐瘦成一条小马路,而勤劳善良的农人则在此修了座大桥,桥栏已腐蚀生锈,流着褐黄色的泪。

 在岩溪寨的下游也是一个小水湾处有一老木宅,离大马路约一里路,生在小坎坡上,无论是枯木的褐色,还是瓦盖的黑色,都显得老宅古朴雅致,却也深沉落寞,堂屋门顶挂着满是灰尘的红灯笼,门前的对联早已褪去了大红色,留着水粉色杂着些许白点的底儿。堂屋前是一个极为宽敞的院坝,上一个坎,就是正对着侧门的葡萄架空地,葡萄藤的老树根长在小池子左旁用蔑条围起的小园子里,小园子里种着些绿油油的火葱和蒜苗,池子右侧是一个花坛,种着三株木槿和一些红菊。宅子右边是牛圈和猪圈,可是现都已空了,牛没养了,猪给卖了,只有个几块木板做成的鸡笼。老宅子后面也是葡萄架子,葡萄架下是篱笆院,倚着一片南竹林,晨起的竹雀嘤嘤的唱起歌儿,空灵动听,中有一条小路通向后面的山林。老木宅旁边挨着的是一座漂亮艳丽的二层小洋房,外面贴着淡蓝色的砖,盖着粉红色的瓦片,洋房内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老宅的主人是一位年过半旬的老人和一只大黑狗,寨子人喜叫老人:李阿婆,老人唤着狗:黑毛狗。

 寨子的人很尊敬李阿婆,都说阿婆的命硬气得很哩!是二十三岁嫁过来的娇小女子,李阿公小阿婆四岁,可是阿公却比阿婆早去了阴间,阿婆生下了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寨子里的人都说阿婆好福气呀!有龙又有凤的!阿婆笑着说:“有啥好福气呀!都是操心的命!”

 可是好景不长,大儿子害病死了,三儿子没看管好,玩火焚身,活活烧死了,那场大火啊!足足烧红了阿婆三个月的眼。只得二儿子和小女儿存活下来,且都读书好,也让阿婆得了欣慰,不久两人都读出去了,二儿子在城里立了家,很久不见回来一趟,小女儿随人嫁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没见过面。

 寨子里的人哀叹到:阿婆命苦啊!辛苦种出的秧儿长大结果了却让别人摘了瓜。只剩阿婆一个人了,守着偌大的老宅,陪在阿婆身侧的只有一只大黑狗。

 阿婆拿根矮身木条凳坐在门槛边,大黑狗一进一出屋子,弄得大门嘎吱嘎吱的响,门栓上的锁荡着撞门,也砰砰的响,惊了一旁的木板做的鸡笼里的鸡,老人回神便厉声吼到:“黑毛狗,莫要作恶!一边去!”大黑狗仿佛听懂了意思,摇着尾巴跑下坡去,发了疯似的站在田坎狂吠两声,然后灰溜溜的摇着尾巴漫回来,躺在窝里默不作声,阿婆于是起身将鸡群放出,赶到后篱笆院里。

 然后到灶房拿了把柴刀撇在腰间,锁了门便上了山,进了林子,黑狗从窝里跳出来,摇着尾巴跟上,阿婆想着:趁天色还不晚,上坡砍点柴来烧咧!

 山坡上喀喀的声音作响,惊飞林子里的小雀儿,不时还有黑黢黢的乌鸦飞过,黑狗在林子里欢乐的乱蹿着,一会儿像发现什么似的扑过去,跳着咬着,阿婆花了些功夫砍了堆柴棍,喘息着,擦了擦额角的汗,想起以前那个在山间灵活跃动穿梭的身影,暗自道:看来真不如以前了,要人老了哩!

 天色抹灰,朦胧起来,阿婆扯下根藤条将柴棍绑好,抗在肩上,一手提着柴刀一手扶着肩上的柴赶忙着下坡去了,黑狗跟在后面。

 阿婆将柴放到牛圈后面,将鸡关进笼子后便进了屋,开了黄晕晕的灯,寨子里的人都欢喜这种灯光,柔和恬静,反不喜那种节能的白灯,照得人惨白发晕。阿婆瘫坐在沙发上,半眯着眼睡去,夜里许是着了凉醒来,便进屋内睡床去。

 这两天微晴,泛着微柔的光,再过些日子便是小年夜了,阿婆想着上街赶场置办点东西,就换了身暗红衣服,从缸里抓了把花生揣在兜里,朝着大马路走去了,这两年头有许多捕狗的东西,所以大黑狗就被乖乖的锁在家了。

 一路上很多人手里牵着穿新衣的小孩儿,背着个大竹背篓,快过年了,家家都兴办年货,买些吃的用的,阿婆在路上遇着熟人拿了个白色塑料壶,阿婆问:“这是打油还是掺酒啊?”

 那人笑着说:“打壶苞谷酒解嘴馋!”

 从这边桥头到那边桥头,一边是老街一边是新街。

 老街有几间旧式的理发店,几间烟花爆竹店,几家羊肉火锅店,一家老诊所,两家杂货铺子,一家包子店,排在一边,从桥下流经的是洛江河,闲来无事的人便在此钓鱼。河边一排的柳树,还有几棵樱花种在临路的花坛里,老街的两处尽头是车站,一处通城里,一处是通一个小镇。阿婆没去过,她想和这个小镇应该是没有差别的,车站的三轮车摩托车拉人,也有马匹拉货,城里来的人要上山拜佛,就得用马驮货,车是上不去的。

 过了桥头后,便来到了新街,比老街热闹许多,从桥头直走,连到那边上塘,是早上的卖市,一半截是白色或黄色塑料袋装的辣子,也俗称海椒,等着来问的人开个合适的价,然后卖了钱好去买东西;另一截是靠着小镇成片南竹编织成的工艺品,编制成竹背篓、竹簸箕、竹笼子……人们在这儿讨着价还着价,商谈着。

 拐角处有一棵老葛藤树盘着根,树下是两个石凳,一张低矮的石桌,是供人下象棋的,一到赶场就围了几层人,盯着那小小的一盘棋着了迷。拐了弯过去,就是新街了,新街有新的也有老本的生意,进口处人卖的是一打一打的叶子烟,然后是搭了台的卖铁器的,锄头菜刀之类人们都是在这买的,卖了水果糖果烤饼的占了中央区域,有些是在三轮车上叫卖,有些是搭了架子的,尽头全是卖杂货的,老茶叶加鸡鸭蛋、瓜子花生豆腐干,还有些栓着脚的老母鸡和大白鹅,挤满了街。

 街上物堆物,桥上人挤人,背篓撞背篓,橘子苹果一箱箱的往外抬,不一会儿就空了,老烧铺的水汽蒸蒸的往上冒,糕点饼子一屉接一屉,水房里的透过竹漏斗咕噜咕噜往壶里灌,店里小伙儿忙个不停,微黄的是苞谷酒,桃红色的是杨梅酒,纯白色的就是正宗高粱酒,前来打酒的人要么是欢喜喝酒,要么是有客人来讨酒喝,好有个招待的酒。

 阿婆欢喜地从这边桥头一路看一路挤到了那头桥下,在边处买了些桃酥饼,便上桥进了老街,到杂货铺子买了斤冰糖,随后来到一家熟人开的烟花爆竹店。

 老板在店的围子里面,店外就一个系着红绳辫子的小女孩在地上玩着,阿婆喊到:“有人出来卖东西没?”

 小女孩听见后,赶忙进屋喊“阿妈阿妈,有人买东西!”

 屋里传出声音:“啊就来!马上就来!”说完,屋内围布掀开,出来一位扯着细眉打着腮红抹着粉唇的白脸女人,见是阿婆,绽开笑脸说:“原来是阿婆呀!要点什么?还和去年一样么?”

 “嗯,和去年一样!九根红蜡烛,五叠纸钱,三排鞭炮,两把香,一个打火机。”

 “好勒!”女人忙活着,小女孩抱着小猫玩。

 阿婆看着躲在女人后面的小女孩笑着说:“你家丫头长得真乖啊!看着玉啾啾的!”

 “这丫头鬼着呢!哎阿婆,你不也有个孙女吗?在城里是吗?”

 “老二家是有个孙女,可是没来过乡下,我也没见过。”说完阿婆叹了口气,阿婆心里遗憾。

 女人知道触到老人心头的痛了,急忙转过话题说:“阿婆,我家猫下了两个崽儿,要不你拉回去一个,养几天就能捉耗子了。”也好陪在阿婆旁边做个伴儿,虽说是畜牲,倒也比得上个人,也是阿婆家的老二比不上的。

 于是回去的时候,阿婆手里还多了只猫。

 小洋房在外的两兄妹回乡了,一家七口人团聚了,见着回来的阿婆热情的打招呼,阿婆想着,要是自己的孩子也回来就好了,可是这些年儿子都没回来过,阿婆摇摇头迫着自己不想了,独自进了屋打开火炉,添了几块煤,半盖着盖子,吃了点刚买的饼子,去了灶房,生了小火堆,静静的坐在旁边木凳上烤火。

 小猫还不熟悉环境,一放下就跑进内屋,不见了影踪。

 过了一会儿,门嘎吱的.响了,进来的王三娘瞅着火炉旁没人,便喊着:“阿婆,李阿婆,在吗?”

 灶房应了声,“在的,在的哩!”

 “火炉你不烤偏喜欢烤火堆。”王三娘推开灶房的门,看见火光映着阿婆黑黝黝的脸,胸前围着浆洗硬皱的蓝布围腰,手里握着火钩,“哦!我请你到我们家去吃饭咧!今天老大老二都回来了,烧了一桌子的菜,快来吃吧!”

 “你们一家吃团圆饭,我去凑什么热闹!不去不去!”

 “你看我饭都煮好了,你就去吃点吧!”

 “我吃过了,就不去了!”

 知道阿婆脾气犟,要不这些年一个人怎么挺得过来,便走了,还说:“那阿婆你自己小心点,别烧着了。”

 小年夜到了,阿婆从地里弄了许多菜,鸡窝里捡了几个蛋,做了几道可口的饭菜,摆在堂屋里的一张方桌,放了三根长板凳,堂屋正方墙上写着:李氏祖宗香位,左右贴着联:俯首叩头思祖训,抬颜鞠躬念宗恩。

 阿婆点了三根香跪在桌前对着香位磕了三个头,随后起身将香插在水萝卜上。

 请老人,是寨里小年夜的习俗,是为了拜祭祖宗设立的,香烧完才可以撤桌。

 阿婆吃完饭后,提着装红蜡烛纸钱香的袋子就上山坡了,大黑狗也上了山。

 寨子里的人在小年夜、正月初一和十五那天都会上山祭奠死去的亲人。

 下午五点左右,山坡到处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大黑狗左嗅嗅右嗅嗅,蹿到了刺笼里,被扎得嗷嗷直叫唤,然后跑出来抖抖身子晃晃脑袋,继续跟在了阿婆后面。

 阿婆顺着水道,上了一条小路,松软的泥土路上铺满了厚厚的一层松针,将松香味留在了布鞋上,阿婆过了坎就来到了两座坟前,这是阿婆的两个儿子的坟墓,没有碑,阿婆取下随身带的柴刀,除去周围丛生的杂草,砍去松树压下来的枝和旁边的刺树,扫去地上的树叶,将红蜡烛和香点上,烧了两叠纸钱,望了坟头许久,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滴入松软的土壤里,阿婆起身将一排鞭炮打开,点了起来,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阿婆笑了笑,仿佛心里得了安慰。

 阿婆钻进一个丛笼,沿着隐隐约约的一条小路,绕过桦树林,便来到了另一个坟前,其实,这里有三座坟头,只是掩在松树林里,若隐若现的,阿婆很快的清理了坟墓,在墓前停下,从兜里拿出一张方丝帕擦了擦发青的墓碑,也将蜡烛和香点上,烧着纸钱。

 “老头子啊!又来看你了!你说你倒轻松了,留下我一个人在这儿受罪,走了好啊!走了好,没牵没挂的。”

 “你那屋好冷啊!冬天我那腿呀就蛇钻心子的疼,我又不愿离开你那屋,离了那儿,心就空落落的!”

 “我想我也快了,我现在呀就给你多烧点钱,你存着点,到时我和你一起花!我陪着你花!”

 然后起身抹干眼泪,点上两排鞭炮,给另两个坟也上了香点了蜡烛,这是李家两老人的墓。

 要走了,大黑狗没了身影,阿婆喊了一声,一团黑影从远处土坎上窜起,迅速的跑到了阿婆身边,阿婆说:“老头子,以后再来看你!”

 天黑了,夜里的风哗哗的吹着,坡上的烛火忽闪忽闪的,却又坚强的不肯熄灭。

 偌大漆黑的宅子只有火堆发出的红光,阿婆待在灶房里生小火堆静静地守岁,小猫儿不怕生了,趴在阿婆的布鞋上眯着眼睛酣睡着,大黑狗在外不安分的叫着,引起一阵狗吠,这个夜本就是不宁静的,小洋房里一浪接一浪的欢声笑语,全家人围在火炉边有说有笑,小男孩们在房沿边点爆竹,砰砰的响声敲击着黑夜,小女孩们就提着新红灯笼围着院子绕圈,明晃晃的光照亮了老宅,连同堂屋大门前的旧灯笼旧对联,暗淡的颜色,积着厚厚的灰尘,都那么清晰着。

 新年开始的几天,寨子里的人都忙着走亲戚串门,阿婆好久没去了,阿婆的亲戚大都钻了土,没什么人了,唯一惦记的就是城里的老二家和嫁到远方的女儿。

 新年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了,一切仿佛又归于平静了。

 阿婆起了个大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