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苏教版语23课雾凇课文郎读

苏教版语23课雾凇课文郎读

1. 苏教版语23课雾凇课文郎读:第23课《雾凇》四年级上册语文

2. 雾凇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

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

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

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

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

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

都是银松雪柳了。

3. 课文解读

(1)《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

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2)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两个成语交代了雾凇出现的季节,给人一种

凝练、厚重、大气磅礴之感, 接着以“松花江畔的十里长提----缀满枝头”告诉了我们雾凇的地点

和雾凇之壮观,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寥寥两词一语却再现了雾凇的美丽韵致,有惜墨如金之

妙。

(3)第二自然段层次清楚,条理有序。作者先简而言之,用科学的方式概括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

让读者对雾凇的成因心中有个概况,明白雾凇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和遇冷凝

结,然后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具体描述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使人真实可感。

(4)首先,丰满水库的水排出时达到4摄氏度,流经市区时与市区的低气温造成温差而形成雾气,

这就满足了第一个条件——饱和的水汽。

(5)“弥漫、随风飘荡、涌、笼罩、淹没”这些诗意的词语写出了浓浓雾气随气流飘涌两岸的动态

奇观,读来如徜徉其中,深感大自然的神奇。

(6)吉林向来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说法,可见雾也是一景。夜幕降临时,气

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些飘散的雾气遇冷凝结,这就满足了第二个条件。

(7)作者运用了“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等人性化的语言,描写了由雾气变成雾凇

的美妙动人的过程。而其中表示顺序的词语“最初、逐渐、最后”,又使这一诗情画意的朦胧动态

变得清晰,有章可循。读起来令人震撼的不仅是雾凇形成的奇妙景观,还有作者那诗化了的语言。

(8)第三自然段写早上人们漫步松花江畔观赏雾凇的感受。这是对上一段最后一句的承接,是人们

在了解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之后的深情欣赏和尽情享受。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人们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在一夜之间惊现的赞叹,

是奇美的视觉刺激后的自然流露,是对大自然神奇美妙的由衷抒怀。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

接,浑然一体。

(10)整篇课文,简洁不失饱满,明快不乏韵致,三段看似独立又相融暗通,因此如何从三段的内

在联系中整体把握教学也是教师备课时需要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