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余秋雨的《欧洲之旅》,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文化学者,特别擅长用文字夹带文化印记来叙述旅行地点的见闻,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在每个地方都与中国同时期的文化作对比。比如在谈到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时,提到了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一下子拉近了国人距离,很妙。
在这本书里面我读到了这些:
我读到了奥林匹亚的趣事;知道了意大利庞贝古城在一次火山爆发中毁灭,而在灾难发生那一年,老普林尼正在写《自然史》,中国的王充在写《论衡》,班固在写《汉书》。
读到了因“音乐神童”莫扎特而成为“音乐之都”的萨尔茨堡的风云际会。
读到了歌德,席勒两位大师在魏玛这座城市刻骨铭心的友情。
读到了海德堡大学“学生监狱”的趣事;知道了马克思韦伯,读到了挪威海盗文化,明白了牛津剑桥的纠葛情仇和发展历程。
余秋雨先生是曾经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他的散文故事性非常强,场景转换也非常自然,读时,有种在观看电影的感觉。
我首次知道他其实并不是在书里知道的,那是好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节目,他担任评委时的点评,温文尔雅,引用典故观点独特,常常直击问题核心,我深深被吸引了,感叹当代学者还有这样的治学风格。然后在某一天读到他的《文化苦旅》,爱不释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想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于是又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
读书的链接好神奇,我相信会有一天链接起自己脑袋里看过的文字,编成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