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鲁迅《复仇》的作者

鲁迅《复仇》的作者

《复仇》鲁迅在《野草》的英文译本的译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及那种看客心态,在他的几个小说中屡有描摹,但这文章里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别。

“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是指向爱,指向全身心的偎倚、接吻、拥抱;“捏着利刃”,当然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即实现了复仇。看客们由失望到绝望,终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 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复仇》主要含义

1、鲁迅是倾心于复仇的:他认为,复仇者尽管失败,但其生命的自我牺牲要比苟活者的偷生有价值得多。即使如此,鲁迅仍然以他犀利的怀疑的眼光,将复仇面对无物之阵必然的失败、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任何时候他都要正视真相,绝不自欺欺人。

2、鲁迅不愿放弃复仇——在《野草》的《复仇》与《复仇之二》里,他进而鼓吹对“无物之阵”复仇。他以“拒绝表演”报复那些无聊的“看客”,并且反过来“看”看客们的“无聊”,“以死人的眼光”,赏鉴他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沉浸于“复仇”的“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3、对“复仇”主题的开掘与思考就不会因鲁迅而结束。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复仇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超出了历史的限度,将复仇、牺牲无限的美化,诗化,也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