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比高。”他们都论六国,独抒己见,各有千秋,而苏洵更为老练,略高一筹。 苏辙,人较年青,激情饱满。认为六国灭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应该责备六国谋臣察士没有充分认识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缺乏远见,胸无大局,贪图小利,背弃谋略,自相残杀,让秦有机可乘,各个击破。观点鲜明突出,见解独特新颖,论证充分有力,语言简洁明快,笔挟感情,文势纵横,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和激情。 苏轼,年长一些,见识广博,看问题全面、理性。认为“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也,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欲于取楚者幸也。”总的来说,秦吞并六国,不是天命,只是巧胜,不是幸运,是总的战略正确。具体说来,巧在取齐,笨在取楚,取楚不败是幸运。六国呢,有抗秦有事秦,有联合相救,有毁盟不助,主要是该合不合,该打不打,终至灭亡。这样就有主有次,有正有反,避免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全对,败则全非”的片面性。分析全面透彻,文章严谨周密。时叙时议,时感时叹,笔法灵活;引经据典,比喻推测,运用自如;或长或短,或整或散,句式多变。显示出成熟的稳重和大家的风范。 三篇文章传世,父亲苏洵的文章更有影响。引的是战国故事,用的是欧阳文忠公的笔意,浇的是自己心中的块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