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是怎么回事儿?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是怎么回事儿?

还没从10年高考中回过味来,就被调到了应届高三,又开始上课了。觉得喘不过起来。 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感慨说:天哪,老师这职业!是的,这就是教师,没有大家想象当中的两个月长假。甚至连世界杯都不能尽情的看。这两天上高二没上完的小说阅读。选了一篇《小团员媳妇之死》,萧红的作品。萧红堪称一代才女,却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一个试图逃避封建家庭的新女性,逃是逃出来了,出了门却也茫茫然无路可去。穷困潦倒中,幸得萧军搭救,成就一段佳话,却也酿就一段辛酸,有着侠义心肠但也性情暴躁的萧军,他把自己的拳脚功夫不但用于行侠仗义,也用在了柔弱的萧红身上,并最终抛弃了已经怀了他的孩子的萧红。萧军对萧红最大的帮助,是帮助他认识了鲁迅先生,萧红最终可以说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成为文坛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她的创作,也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既有师承,也有创新,师承悲天悯人的情怀,新在女性特有的视角,和不同寻常的介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叙述方式。实际上,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无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思考和写作,作品自然就带有其独一无二的生命烙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有时想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实在可笑,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方式方法,把学生捆得死死地,哪里还有个性可言。至于端木蕻良,一带而过吧。不想过多阐述萧红的悲剧,一个女性的挣扎与悲哀,不亚于《呼兰河传》作品本身。我首先让学生去“猜”:婆婆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小团圆媳妇呢?主要想看看他们的感觉,大多都说是婆婆认为媳妇病了,有的说是婆婆无聊,有的说是迷信,有的说是为了让大家来看热闹,自己有面子。我都给予了肯定,事实上他们说得的确不错。经过引导,我点出三点:一是小团圆媳妇“吃得多”“走得快”“见人一点不知害羞”“眼睛骨碌碌得转”,在大家看来,“不像个团圆媳妇”。所以,得管教。二是婆媳的折磨与反抗,代代相传,已经成了“规矩”,婆婆打媳妇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所以婆婆之前动不动就打媳妇(原文第二节),不管是什么原因,直到把他打“病”。三是婆婆对媳妇的折磨与“拯救”,是出于其他人的需要,如大神二神要挣钱,村民们要看热闹。然后让学生去“想”:为什么大家都支持婆婆?学生上了道,说得八九不离十了。点出两点,一是为加深他们的理解,讲了“大泥坑子”、“精神盛举”、“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悲剧”。二是文化的认同,即历史的惰性,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他们的灵魂被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痕。这些看客们活在鲁镇,活在未庄,活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然后让学生去“辩”:婆婆和那些村民们是坏人还是好人?学生们知道他们不是坏人,婆婆是施虐者,同是也是受害者,就像柳妈,甚至像王熙凤,她们都是女性,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千百年来男权文化的结果,更是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认同造成的,被异化的女性,又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和其他女人。她们是愚昧的,同是又是真诚的,是善良的,同是又是残忍的,把蛮横当成合理,把摧残当成爱护,这才是真正悲剧的地方,而从作者的叙述来看,这种清醒以后的无奈更加悲凉!然后让学生去“品”:小说阅读离不开语言的品读,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语言的亮点,顺着语言留下的信息,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语言的魅力,概括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去“思”:比较鲁迅,如何看待萧红笔下的国民性?这部作品有何现实意义。先留给学生吧。至于作品儿童的视角和女性文学的特色与意义,不跟他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