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苏雪林散文精选赏析新年

苏雪林散文精选赏析新年

苏雪林,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成就颇丰的女文学家。

从19岁时开始提笔写作,一直到古稀之年仍无法割舍自己热爱的文学,因她如此勤奋地创作,很多人都赞誉她是一位“不辞劳苦,努力挖掘的采矿人”。

虽然苏雪林是一位才女、诗书满腹,但她的爱情与婚姻,却并未像她的文学那般美满,反而接受了一段父母包办、无关爱情的悲剧婚姻。

而与她出众的才华相比,更为人熟知的,是她坚持了半生、近乎病态的“反鲁”事业。

1897年,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

虽然出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但因祖父曾是县中的县令,她的家境还算殷实,父亲接受过高等教育,母亲也是出身名门。

虽生于官宦之家,但苏雪林自小并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娴静端庄,反而喜欢和兄长们一起舞刀弄棒,亲人都戏称她是个“假小子”。

后来年纪稍长,兄长们都去了私塾读书。一开始,苏雪林也跟随兄长前去学习,但她的祖母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在上了一年后,因为祖母的强烈反对,她被迫辍学回家。

在私塾学习的一年,苏雪林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辍学之后,她常常拜托兄长给自己带些通俗小说来当作课本学习。

几年之后,苏雪林不仅可以读懂四大名著,一些文言小说她也能读个大概,后来哥哥们还会给她带来一些报刊读本,苏雪林对此更是爱不释手。多年的苦读不仅给她带来了乐趣,也给她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在苏雪林17岁时,父亲在朋友的劝说下,不顾家中长辈反对,坚持将她送到了一所小学学习。在学校,苏雪林甚至开始模仿古人写词作诗,然而这样幸福的日子也只持续了半年。

在祖母的要求下,苏雪林不得不再次停止学业,回到了农村。

家族的封建思想牢牢束缚着苏雪林求知的心,多年来的求学之路无比坎坷。

回到农村后,苏雪林变得郁郁寡欢。她的生活仿佛失去了光芒,年轻的她不止一次想要跳入深涧结束生命。

看到自己女儿的状态越来越差,苏雪林的母亲决定支持女儿外出求学。有了母亲的支持,苏雪林开始同家中长辈抗争。

最终,强烈的求知欲战胜了家中的封建思想,尽管祖母依旧反对她外出读书,苏雪林还是背上行囊,来到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求学。

毕业之后,苏雪林的祖母立即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可不愿居于一隅的苏雪林违抗了祖母的安排,和好友一起离开了家乡,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读书。

在这里,苏雪林受到新文化的影响,思想也发生很大改变。

1921年,苏雪林为了能够见到更广阔的世界,瞒着家人,前去法国留学。

到达法国后,一切却并不像苏雪林幻想的那样顺利。

虽然她在这里学习了向往已久的绘画和西方文学,但因为水土不服,她常常生病,父母催她归家的书信源源不断。重重压力之下,苏雪林在法国留学了4年就匆匆回国。

回国之后,苏雪林才得知父母早已为她物色好结婚对象。对方叫张宝龄,是一位五金商人的儿子,家境殷实,受过高等教育,还曾赴美留学。

此时苏雪林已经心有所属,她和张宝龄素未谋面,如此草率行事实在荒唐,但架不住母亲在病榻上的苦苦哀求,她还是接受了这场父母包办的婚姻。

婚后苏雪林发现,丈夫虽然也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开放,但他需要的,是一位在家做羹汤的妻子。而作为新女性的苏雪林,则希望外出工作求学。两人虽已成亲,但性情观念的不合,让这场婚姻注定是场悲剧。

苏雪林曾多次提出离婚,遭到父亲的严厉反对,父母的强势封建,让苏雪林只能保持沉默。但是她一直都在暗暗的计划逃离这场无关爱情的包办婚姻。

后来苏雪林来到台湾,而她的丈夫则留在了大陆,虽然没有离婚,但之后的36年,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甚至因为战乱,还一度断了联系。

所谓夫妻,名存实亡。

虽然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但苏雪林在文坛中十分活跃,创作也带给了她极大的快乐。

与当时很多作家一样,苏雪林最初也是鲁迅先生的忠实粉丝,她十分敬佩鲁迅先生,甚至常常以鲁迅先生的学生自居。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然而在这时,一直自诩“鲁迅先生的好学生”的苏雪林,突然提笔开始抨击鲁迅。

在苏雪林的笔下,鲁迅先生从伟人变成了“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

苏雪林为何在鲁迅生前对其毕恭毕敬,在他去去世后又立刻倒戈相向,并将“反鲁”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呢?

原来苏雪林在与他人交流时,常常会表现出“善争辩”的特点,与他人意见不同时,一定要争辩出个高下。

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对当时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所作所为的看法,与她完全相悖。随着时局的发展,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也渐渐发生转变,但或许还对其心存敬佩,鲁迅生前,她并未发文抨击。

到了1928年,苏雪林出版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绿天》,她怀着崇敬的心情将其送给了鲁迅先生。后来7月的一天,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在悦宾楼设午宴招待在北新的作者,受邀的有林语堂、鲁迅等人。

这次苏雪林招待也有幸参加,李小峰把她带到鲁迅面前介绍,苏雪林热情的伸出手,可鲁迅先生并没和她握手,只是微笑了一下点点头。

鲁迅的做法让苏雪林很尴尬,她感觉被主流人群排斥在外,十分难过也很自卑,或许就是从这里,苏雪林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在她看来,鲁迅先生的回复刻板疏离,就像是对待一个普通的读者,这让骄傲的苏雪林感到挫败,她对鲁迅的态度也在其去世后彻底发生了转变。

在鲁迅去世后,苏雪林发挥了自己“善争辩”的特长,几乎用半生时间去批判,抨击鲁迅,她的批评甚至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了一种政治对立。

后来有人评价说,苏雪林反对鲁迅先生时间之长,发表文章之多,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虽然苏雪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抨击鲁迅先生,但她也从未中断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自19岁时第一次提笔写作,苏雪林就爱上了创作带给她的快感。

在去法国留学前,苏雪林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问题,常常会发表文章表达自己对当时时局和人生的看法。

从法国留学归来后,苏雪林多了文艺气息,创作欲望强烈的她,开始出版散文集和小说。

因为少年时期对读书的热爱,再加上多年的求学经历,苏雪林有着很扎实的文学功底,对人物的描写刻画也十分细腻,当时有很多人都是她的“书迷”。

写作可以说是贯穿了苏雪林的一生,她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山川河海全都被她囊括到作品之中,而且从1942年到1973年,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她都在潜心研究研究屈赋,并出版了相关著作。

从意气风发,求知若渴的青年时期到了垂垂老矣的古稀之年,苏雪林笔耕不辍,坚持着对写作的热爱。接受无关爱情的包办婚姻,用半生来抨击鲁迅先生,这些都让苏雪林饱受世人非议。

随着时光流逝,苏雪林的行为孰对孰错我们已经无法评定。但不可否认的是,才华横溢的她,永远都是文坛中的一颗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