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赏月的诗句 - 描写自刎的诗句是

描写自刎的诗句是

力拔山兮,豪气盖世,怎奈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或许再没有另一个人的死能如项羽的乌江自刎那般令人叹息。

两千多年来,世人从未停止过对西楚霸王之死的争论,更有无数文人骚客就此写下了诸多不朽名篇,其中最为后人熟知的无疑就是杜牧的《题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唐朝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大诗人杜牧在途径项羽兵败自刎遗址安徽和县乌江亭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时光荏苒,当历史的长河奔涌到宋朝,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途经乌江时,就项羽之死写下了同样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一个是七言绝句,一个是五言绝句,同样的言简意赅,同样的通俗易懂,不同的是,他们对项羽乌江自刎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

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在兵败时选择自杀,有失大将风度,是心胸狭窄的表现。诗文的最后两句更是直接指出,如果项羽当年选择回到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有机会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杜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态度,除了深深的惋惜,最主要的则是批评。在杜牧看来,项羽的人生是失败的,败在了狂妄自大,败在了不懂得忍辱负重,更败在了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李清照则与杜牧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不得不说,李清照确实是学富五车的一代才女,《夏日绝句》全诗虽然只有20个字,却典故频出,其中?人杰?是汉高祖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的赞词,而?鬼雄?则是屈原在《国殇》一文中的名言。李清照用?人杰?和?鬼雄?来形容项羽,可见项羽在她心中的至高地位。

在李清照心中,项羽俨然就是踏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他活着的时候是?人杰?,死的时候是?鬼雄?,他的乌江自刎并非懦弱或失败,而是自我价值的彻底体现。杜牧批评项羽的目光短浅,李清照盛赞项羽的铁骨铮铮,到底谁的见解更有说服力呢?若要读懂历史,就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杜牧与李清照写诗时的处境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必然迥异。

杜牧路过乌江,是在赴任池州刺史的途中,当时的他,意气风发,志在做出一番伟业,如此心境下,杜牧自然无法理解项羽自刎时的绝望与崩溃,所以,对于项羽之死,杜牧持批评态度。

反观李清照,她写《夏日绝句》时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入侵中原,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后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却在城中暴乱时置国家和百姓于不顾,临阵脱逃。

国家蒙此大羞,夫君又如此懦弱,李清照深感羞耻,于是在途经乌江时写下了《夏日绝句》,实则是借歌颂项羽来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的丈夫。

所以,从个人感情出发,杜牧与李清照并无对错之分,高下之别,只是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以才会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态度不同。倘若从纯粹的历史视角去看,各位读者又是如何看待项羽的乌江自刎呢?到底是悲壮还是懦弱?对此,王安石有话说。

杜牧与李清照之外,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写过一首著名的《乌江亭》(又名《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同样的言简意赅,同样的通俗易懂,不同的是,他以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冷静分析了楚汉战争的客观形势,做出了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结论。

王安石的这首诗又名《叠题乌江亭》,很明显,是针对杜牧的《乌江亭》所作。如果说杜牧是纯粹的诗人,那么,王安石则多了一个政治家的身份,所以,他的诗作里多了一份冷静与客观,对于项羽之死,无褒无贬,只作单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