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关于对联。。。。 哥哥姐姐们,拜托了!!!

关于对联。。。。 哥哥姐姐们,拜托了!!!

1、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做对偶)。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2、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b、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c、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王君实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3、原创对联,这是我以前给一家医院做的,医院名字里有益民俩字。良方济世身得益,妙手仁心保吾民。结尾嵌进了益民俩字。

4、

关于对联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马上就要过春节,家家户户必定少不了贴对联,可是对联的起源、发展又是什么呢?于是,我带着许许多多关于对联的疑问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对联的书籍,了解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的原因和传说。

2、上网浏览并查阅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3、去卖对联的市场调查,找到我们家家户户常用的对联。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报刊 要贴对联的原因 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在每年的腊月三上 出来吓人。可是有一年,山上来了一个仙人,他知道“年”最怕红色与响声,他让人们在“年”出没的时候门口贴上红纸,放鞭炮,吓跑了“年”,这之后,门口贴着的红纸也渐渐为成了对联。

上网 浏览 对联的发展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对联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

上网 浏览 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它的语言文字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书籍 报刊 市场 家家户户常用对联 吉祥如意 得财得福得吉祥 顺风顺水顺人意

四季平安 福星永照平安宅 好景常临康乐家

(以上第三点可绘制表格显示,这里无法绘制和显示表格)

四、结论

1、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

2、对联的发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

3、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出来吓人。可是有一年,山上来了一个仙人,他知道“年”最怕红色与响声,他让人们在“年”出没的时候门口贴上红纸,放鞭炮,吓跑了“年”,这之后,门口贴着的红纸也渐渐为成了对联。

4、对联,又称楹联,它的语言文字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