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临近周村,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去看芯子表演是必不可少的。
不了解的读者们,网上搜一下“周村芯子”,能得到非常多的信息——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两天。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这个解读也不够准确,因为记忆中十四十五十六都有芯子,芯子可以说是春节的收尾,看过了芯子,春节假期就默认正式结束了。人们纷纷把放飞了半个多月的心收回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所以,芯子不仅仅是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更是一种风俗和仪式。演出芯子的时候,是再热闹不过的时候。方圆三十里的人们早早地来到演出必经区域,通过横放自行车、搬椅子马扎等方式占据前排位置,获得更好的观演体验。顽皮的小男孩们则早早地爬到树上,嬉笑打闹,一览众山小。不会爬树的小朋友们则坐在大人的脖子上,四处张望焦急等待。大人们相对淡定了许多,和巧遇的远亲近邻拉呱唠嗑消磨时间。卖糖葫芦、棉花糖、小玩具的小贩们穿梭来回,忙得不可开交。
远远传来了锣鼓声,伴着人海中激动的“来了”“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原本靠自觉建立起来的秩序一下子击溃,所有人都尝试往前挤,但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经验丰富的,牢牢守住根据地,不让别人有突破之机。
芯子演出真的来了!
打头的是锣鼓队,敲敲打打营造热闹气氛。之后有秧歌队,旱船队,高跷队、花灯队穿插其中依次走过。终于来到了芯子表演:10--16人轮流抬着一架装饰好的舞台,舞台是精心打造的各种造型,一般以民间神话传说为主:猪八戒背媳妇、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八仙过海等等(这是我在90年代末看的芯子的主要造型,现在应该与时俱进有了很多新造型,但我已多年没机会再看)。
站在空中的,一般是5--11岁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体重偏轻的稍大点儿的姑娘,主要是保证安全。但是即使有底托牢牢固定住,一场演出下来也是非常考验体能的,还不能喝水。所以那时候就很佩服这些人们。正是他们的精彩演出,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美的享受,使年味更浓,百姓更乐。而就在这众乐乐中,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代代传承。
芯子演出停了三次。一是九七年小平同志的离开,周村停了芯子以示对一代伟人的深切缅怀。二是去年疫情严重,没有演出条件。三就是今年,问了老家的亲戚说也是因为疫情没办。
之前也听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这个苦,芯子表演也面临着后继者缺失的问题。倘是这样,可真是太大的遗憾了。
离家多年,真想再回去看看周村的芯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