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12.15 诗词品鉴?《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12.15 诗词品鉴?《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依旧结论先行:苏东坡有才华,有能力,有仁心,同时还真性情、潇洒通达、平易近人,最重要的是他傲视苦难的态度,为后世无数人提供了精神力量。

他被命运打入幽暗的深谷,却在幽谷中种满百合。

1.苏东坡才华横溢。

他21岁进京赶考,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激赏,得了第二名(本来该第一的,欧阳修以为是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才给了第二名),这篇文章后被收入《古文观止》,要知道,这是一个21岁青年的应试作文

欧阳修评价: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甚至预言几十年后,天下人将不会记得他而只记得苏轼。

苏轼不仅在文章上独步当时,后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词的创作上,以诗为词,开豪放一派,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轼,可能也没后来的辛弃疾。在诗歌上,虽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但就整体成就,可以说整个宋代无人能比;在书法上,位列宋四家之一,在当时,很多人都以得到苏轼的墨宝为荣。绘画上,他的枯木、墨竹,在文人画中别具一格。

可以说,苏轼是中华文化发展至巅峰后,诞生的一个人物,他是时代的产物。

2.苏轼真正有仁民爱物的胸怀。

苏轼在朝其间,因新法改革与人产生了政见上的不和,很多人说苏轼很蠢,其实苏轼不管是反对彻底实行新法,还废除新法,都是站在于百姓是否有利的立场上的。

他在地方任职其间,也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密州救蝗灾,在徐州亲自带领百姓抗洪,在杭州建苏堤。

甚至在他被贬的时候,也在尽其所能为百姓谋利,在黄州救弃婴,在惠州捐助修桥。

苏轼写了大量关心民生的诗歌,其中对苦难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对严苛赋税和官吏不作为的讽刺非常辛辣。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讽刺官吏们,高高在上,对百姓的灾难袖手旁观。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其二》)

这是讽刺朝廷赋税严重,百姓不堪重负,致使乡村寥落。

更具感染力的是他的《吴中田妇叹》和《荔枝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吴中田妇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荔枝叹》)

其中荔枝叹还是他被贬惠州所作,要看一个人的人品,往往要看他失意的时候的表现,苏轼在暮年被贬荒蛮之地,已是低谷中的低谷,可他仍然心系百姓。

甚至不惜为百姓发声,而得罪权贵,指名揭露官僚争新买宠,厚颜无耻的行为,可见苏轼仁民之心。

如果仅以上这个特点,苏轼只会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让人崇慕,敬佩的长者。

他仍让千百年后无数人喜欢,还包括,苏轼的真性情、平易近人、潇洒通脱。

3.真性情。

苏轼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思堂记》)

就是苏轼内心有了想法,他就想要说出来,他的内心和发言,是一致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章能够有巨大的感染力,因为其间贯穿着真情。

苏轼真性情这一点,其实有其哲学基础,在苏轼的哲学体系中,情是占据本体地位的,一切,都要根于人情。

由此,他交友、写作、为官,都是以内心的真情为出发点,苏轼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不虚伪造作的人。

4.潇洒通达

苏轼是一个潇洒通达,不拘小节的人。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可见苏轼的豪迈通脱。

在我们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个“人道是”,其实就在表明这个地方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苏轼只是借助赤壁之事抒怀。

苏轼是出入佛、儒、道三家,对这三家思想都有研究,且与佛门、道家之士多有交游,且流传下很多佳话。

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苏词: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文字是人内在精神的外化,苏轼的词之所以让人产生潇洒超然的感受,正是因为他内在精神如此。

能体现苏轼潇洒通达的词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人生落魄处,仍然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的潇洒,唯苏轼能耳!

5.平易近人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位及人臣,但是他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形象,而是平易近人。

他自己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他在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结识了很多平民朋友,有农民、歌姬等等。

相传苏轼贬官海南,遇一老妇,安慰苏轼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里人因呼此妇为"春梦婆"。

宋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一个平民老婆婆,就这样留在了苏轼的诗文中。

6.傲视人生的苦难。

像苏轼这般才华横溢,又心系天下的人,按理说,应该有美好平顺的人生。

可命运这个东西,谁都说不清,苏轼也研究过这个问题,最后得出,天与人不相值乃是常态,好人好报才是偶然。

苏轼的人生简直像在座过山车,大起大落,幸亏是苏东坡,要是一般人,定会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苏轼最吸引人的是他对苦难的傲视。

这首先体现在黄州时期所作的诗文,《定风波》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赤壁赋》中的清风明月。

外在的风情雨雪,都不能影响苏轼,这其实是有佛教中“以心转境”的意味。

暮年苏轼被贬海南,他写下了写过一首《十月一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

长淮久无风,放意弄清快。今朝雪浪满,始觉平野隘。

两山控吾前,吞吐久不嘬。孤舟系桑本,终夜舞澎湃。

舟人更传呼,弱缆恃菅蒯。平生傲忧患,久已恬百怪。

鬼神欺吾穷,戏我聊一噫。瓶中尚有酒,信命谁能戒。

苏轼是以主人的姿态,睥睨着苦难的人生,和无法把控的命运,这是苏轼对自我力量的绝对坚信,“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已故的苏轼研究大家冷成金先生说过一句话:

人如果同命运作斗争,永远是失败者,因为命运就是在人同它作斗争的时候产生出来的。当人不再单纯地同命运作斗争,而是将同命运作斗争当作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的手段的时候,命运消失,境界显现。境界不是否弃命运,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涵容和观照命运——一种形上价值的涵容和观照。

如此,凡所经历,皆为资粮。无常的命运便成为发展个人境界的手段。

苏东坡正是这样,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经历,并没有摧毁他,相反,他以主人的姿态,转不测的命运为个人的境界,最抵达了他在精神之路的终极。

那里澄明、高远、浩渺、寥廓。

我们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可以略窥一二。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苦雨终风终于消散,明月高悬,天海之间,一派澄明辽阔。

这更是暮年苏轼心境的澄明。

苏轼对苦难命运的不屈,对苦难解决之道的探索,都为后世无数遭受命运凌虐的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撑和化解的方法。

他被命运打入幽暗的深谷,却在幽谷中种满百合。

被贬黄州,他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的一块地,他曾经躬耕于此,故字号东坡居士。

也正是这个转折,他的仁民爱物、他的潇洒通脱、他的平易近人、他对苦难命运的傲视和不屈,都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呈现出来。

于东坡来说,他苦难的命运也许是不幸,但对于后世无数的读者来说,却是幸运。

(有些无奈,假设有天道,我想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说,苏轼属于北宋,那么,苏东坡,他属于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