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百县千碗 桐庐味道”“同路人”的一桌“花头精”

“百县千碗 桐庐味道”“同路人”的一桌“花头精”

作者简介:陈红华,笔名“书叉脸困觉猪”,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桐庐县作家协会会员,县餐饮协会美食文化委员会会员。在钱江晚报上发表的美食美文《舌尖上的家》阅读量达3.8万,《分水,勾得住魂的小吃》《夜宵烟火》等也有上万阅读量。已出版散文集《时光短笺》。

与“七里人家”“久缘宴会厅”的舌尖王道不同,桐庐县城有着三家连锁的“同路人”,花头精还是顶透的。这是桐庐民间美食达人品鉴会上,我的一点初拙印象。

第一道菜迎客,我姑且叫它“野笋出山”,嫩,辣,鲜,一小段齐刷刷的洞见,散发出薄衣飘仙的随性,与腌菜交织在汤汁里。黄辣酱不失时机地成全了足够的辣味,让人欲罢不能。转盘过来,忍不住又下了筷子。

店家的食材野笋,取自桐庐本地。我猜想,在哪个山弯山坳里,成片成片地生长着。村姑们下山背着的麻皮袋里,都鼓出了笋尖尖。撕开几层笋壳,用保鲜袋困住原味,放冷冻室,随取随用,最大限度地勾留住了食材的鲜嫩。

煲汤,是每个店家秋冬时节的必杀技。一大锅滚烫上桌,一小碗下肚,暖胃,也暖场,连下小酒的胆量也暖出来了。

“同路人”的花头精与众不同,别家是老鸭煲的汤,这里偏选择“神仙鸡”。

“神仙鸡”的做法,大抵相同,而“同路人”的配料竟然少得“离谱”,几粒红枣,几根小参,仅此而已。追寻的是六小时小火慢炖的原汁原味,肥而不腻,又不显得过度营养,同样赢得一席之地。

席间,桐庐餐饮协会吴土荣会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桐庐“神仙鸡”的前世今生。

八十年代的桐庐,人们靠天吃饭,在田地里干活挣命,尤其是夏天“双抢”时节,闷热笼罩大地,滚烫的水田里,割稻、种田,要忙个把月,人们的辛苦可想而知。肯动脑筋的桐庐餐饮大厨们,就想出了“神仙鸡”的甜味做法,在炖鸡的时候,加些白糖添味,补元神,添气力,并藉此一炮走红。当然南乡北乡做法又有所不同,后来几经改良,延展出富春江岸各具特色的“神仙鸡”味道。

说话间,“同路人”的老鸭煲上桌了。喝口汤,剔口肉,它的单纯令人称道,几颗红枣,飘香汤面,足以浸润年华。突然想到一句:莫道青春不销魂,你有老过吗?

这样的小心思,在“同路人”其他菜品里也可见一斑。食材的细碎入味与拼贴成盘,也是“同路人”的花头精。

先说臭豆腐的家常做法,翻炒至小块碎末,正所谓“精不厌精,烩不厌细”。青椒黄椒调色,一小勺入口,软嫩辣香,入味。小炒家常,也一样勾人味蕾。

双臭的叠加摆盘,极有层次感,且不糊,有方寸不乱之感。七八撮汗菜梗,加少许红辣酱点缀其上,扑面而来的是两种食材碰撞后的味蕾馨香,那是主厨来自食客蛮多真实口味的回馈。

家常水蒸蛋上,添几粒青豆,三两片虾仁,毫无单调平板之形,恰似蛋里有闺蜜,活脱而值得玩味,足以慰藉孤独。

富春江的河虾,用毛豆肉掺和一番,兼用香菇添味,一盘小炒迷你“虾豆香”,清爽加筷。

“畲乡炒龙须”,属桐庐家常菜。酱香小炒,色泽鲜亮,顺滑而不失弹糯,可当菜,又可当饭。撩几筷子,连同包菜、豆芽、肉末入口,美味营养,真是筷中难得。

富春江上船钉鱼,用高温焖烧的方式,将小鱼烹制入味。“红烧船钉鱼”,源于主厨对鱼(食材)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控。用公筷拎起来,像极了“船钉”,肉质醇厚,离骨离刺,小蘸汤汁,提鲜提味。

椒盐牛排的摆盘,好似一整块刚从烤架上出炉,又单独成型,手抓撕咬,劲道而入味。

“状元帖”,是一道独特的新菜。用手捏拿,好似古代稽首上朝奏折,一副恭敬不如从命的模样。一头外酥,一头里软,交相回味,嚼性与玩性十足。

一群专注餐饮20年的“同路人”,有一种隐忍不发的力量,这在送餐员、服务员身上都有体现。你去拍菜品,他们都躲开了;换碗碟的时候,他们又微笑着出现了。吧台上收银的女人,不知道是不是老板娘,有点不好意思,拿不出手的感觉,也是微笑着,与你摆摆手告别。

喜欢桐庐,你可以奔向“同路人”。几十年扎根县城的“同路人”,深谙桐庐人的口味烟火。在这里,寻常的食材能烹制出别致的美食,单一的食材能呈现出丰富的味道,而各种食材交集碰撞又能缔造新的美食。

桐庐的夜色是光与影的游戏,也是色与味的战场。“同路人”在夜色的明媚中,继续前行着。如果你喜欢这里的家常和花头精,不妨去试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