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虽由人作,宛若开天”|九成绍兴人不知道的小众园林

“虽由人作,宛若开天”|九成绍兴人不知道的小众园林

纵观古今城市发展,造城与造园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言及中国古典园林,南推苏州园林,北则皇家诸苑,描写绍兴园林的笔墨少之甚少。貌似在中国园林史上,绍兴并没有显著的地位。

其实不然,明祁彪佳《越中园亭记》中,记有绍兴历代园林280余处,其中,明代尚存的有170余处。从密度上,绍兴园林远远超过了苏州。

历史上,绍兴出现过很多享誉全国的名园。例如谢灵运的始宁墅(在今上虞上浦镇一带,具体已无从考证),祁彪佳的愚山园(今鉴湖大酒店),朱阆仙的磐庐(现为鲁迅笔下风情园)等。

绍兴园林始于春秋,兴于六朝,盛于明代,湮于清末,很多至今都保存完好。其中西园、沈园、青藤书屋和鹿湖园,堪称现存绍兴园林的四大名园。

西园

据《重修西园碑记》载:西园,在龙山西麓,故名。龙山即现在的府山。

西园,为五代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始建,是当时的皇家园林。

吴越建国,建都临安,设越州为东府。国君钱镠在越挖渠引水,营园建林,为后宫游乐。钱镠就是写出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吴越王,旖旎婉转的思念,一介武夫的柔情,千古流传。

历经几代君王居住治理,西园益加繁华辉煌,其之美名,驰名吴越。

陈桥兵变,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北方。时吴越国君钱弘俶,遵循“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纳土归宋,钱氏举族北徙,西园自此逐渐荒废。

后经过北宋几任郡守修整复原,广植花树,又复成越中名园,供郡人观玩。

《嘉泰会稽志》记载:邦人无小大得恣乐其中。二月二日始开西园,纵郡人游观,谓之“开龙口”,府帅领客观竞渡。

这可能是史载最早的公园之一。

从北宋至民国再到新世纪,西园几经修葺,如今已是绍兴环城河景观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重建后的西园以王公池为中心,四楼六亭对称而立。其中四亭依据观赏风景的不同而建,分别命名为春荣、夏荫、秋芳、冬瑞。

园里建有一横一竖两座拱桥,倒映水中,与王公池相得益彰。池水的柔美和石桥的刚劲,一派江南水墨画的景象。

西园植物多以松、竹、梅为主,又有假山点缀,人文气息尽显其中。

一处皇家园林,经历历史洗礼,至今仍得以流芳,可见人文因素是绍兴园林的传承和发展的灵魂。

沈园

南宋时,绍兴社会经济繁荣,加上朝廷“享乐江南半壁”的腐朽思想,使得当时江浙一带营建园林之风日盛。沈园,便建于该时期。

沈园又名沈氏园,其最初的主人姓沈,其他已无从考证。

对于沈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诗人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千古名篇《钗头凤》,倾倒过无数才子佳人,迁客骚人。

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唐婉成亲,婚后夫妻举案齐眉,伉俪相得。可是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几年,陆游父母怕因此影响其学业,迫使陆游休妻。(一说唐婉无法生育)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载:“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仳离后数年,陆游与同在沈园游憩的唐琬相遇。陆游感慨万端,写下《钗头凤》,吐露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唐氏亦用同调相和。在两人琴瑟和鸣后不久,唐婉在郁郁寡欢中去世。

沈园优美的景色,配上陆唐的爱情悲剧和诗词,引来无数后人蹴足叹息。几百年来,沈园数易其主,园留于世。

在造园风格和手法上,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沈园都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经绍兴政府的两次重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沈园占地57亩,分为北苑、东苑和南苑三部分。

北苑是全园的核心,保存了较多的遗迹。在复建过程中,基本还原了宋代古园的基本风貌和空间格局。东苑以陆唐爱情故事为主题布景。南苑是纪念区,设有陆游纪念馆和葫芦池。

三个区域水的面积占比都很高。为了尽可能利用院落面积,充分发挥水体景观优势,各苑的景物多数被布置在水面周围。各个院落不仅没有因此而显得局促,反而增加了水面实际控制范围,增加了游园情致和乐趣。

古代的园林布局与现代的建筑特色相结合,沈园重现了昔日越中名园的辉煌,已成为绍兴又一地标性的景观。

青藤书屋

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位于绍兴市区前观巷大乘弄内,是明代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徐渭的故居。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青藤居士,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是中国绘画史上青藤画派始祖。郑板桥曾镌印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青藤书屋在旧府治东南一里许,前明徐渭故宅。”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曾慕名寓居于此,手书“青藤书屋”匾。

“室雅何须大,须知书户孕江山。”书屋虽小,而意俱在,借青藤之名,点缀山石,颇有淡泊远俗之意。

青藤书屋历经400年,几次变迁,一度荒废,幸而被后人改建修缮,恢复期原貌。其园林的布局可谓“法自然之方寸,缩天地于盈亩。”

书屋三面与民居比邻,有高墙围绕,闹中取静,自成体统。园内有三间平屋,青石作柱,粉墙黛瓦,古朴而雅致。以平屋为中心,东面是一小园,内有卵石小径,周身植以淡竹、石榴等。尽处有一月洞门,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门洞外是一方水池,号“天池”,方不盈丈。池西有一株青藤,为徐渭亲手植下,枝干蟠曲,大如虬松。

这一门、一树、一池、一藤,形简意赅,充分展现了绘画大师不同凡俗的艺术品位和造园技巧。

青藤书屋集居住,休闲,文学,艺术于一体,极具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意境,是书斋与园林相辅相成的代表,也是绍兴园林的典型之作。

鹿湖园

2004年8月,鹿湖园开工建设,历经1年零8个月,终于建成。

鹿湖园是绍兴园林的后来居上者,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2008年度“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园在龙横江南侧,西临马臻路,东南有厂,原为鹿湖庄一隅。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莅绍时,都在此停留小住。

嘉庆《山阴县志》载:麓湖庄,在常禧门外,乾隆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南巡,驻跸于此。

鹿湖庄在龙山山麓,原名麓湖庄,何以易名,塑其渊源,多难考证。陈桥驿《鹿湖园记》解释为:盖越民远古以狩猎禽鹿为生,句践畜犬猎鹿南山,以“鹿”易“麓”,实应古谊。鹿湖园内亦有《越人驯鹿》和《勾践围鹿》两处砖雕。

鹿湖园以形似奔鹿的鹿湖为中心设计布局,湖岸以鹅卵石砌成,湖中有一小岛设亭。

湖西为主入口,进门便有《康乾驻跸碑》当道,看似不合时宜,实则为建园人的用心良苦。绍兴园林景观,极少过早袒露主题。若无此碑,则满园景色尽泄。

湖东与环城河相连,由鹿鸣楼和文化景墙等组成。景墙上缠青藤,背靠修竹,与镌刻其上的名人书文交相辉映。

湖的南面是清宴楼,取“河清海晏之意”,登上二楼,便可将鹿湖的景色尽收眼底。

湖之北有御码头,按传统工艺用石板筑成,更显古朴与庄重。

鹿湖园虽建于当代,但是绍兴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其不仅在环城河景观上担起了重责,对园林建筑的传承也是可圈可点的。

寓山园

晚明绍兴士大夫造园再一次兴起,盛况如百尺竿头,在到达了绍兴园林史的巅峰。

崇祯八年,祁彪佳引疾南归,退隐故乡山阴。此后8年,他热衷游园、造园与园林书写。

祁彪佳的又一部园林著作《寓山注》中,详细记述了他营造寓山园的始末以及主要景观的布局。寓山园一直被学术界誉为越州园林的经典。

愚山园于祁彪佳致仕之后开始构建,到正式开园,前后***有四期工程,历时三年。

祁彪佳为了修建愚山园,“囊中如洗”,“病而愈,愈而复病”。尽管自嘲“此开园之癫癖也”,但这样高雅的“癖”还是让他沾沾自喜。

寓山园依让鸥池而筑,靠寓山而建,衔山吞水。其布局和景观名字,都经过穷思极虑,无一水不秀,无一石不奇。

根据《寓山注》载,寓山园***建成49景,各成景致,互相协调。散文大家张岱亦曾陶醉于此地,写有《蝶恋花》寓山十六景。

祁彪佳对园林的赤子之心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成就了愚山园的蓬荜生辉。使得当时越中文人都慕名前来瞻仰。

在祁彪佳不为清廷所动,以死明志后的几百年里,寓山园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后人已无能力将其复原重建,它的遗址变为了今鉴湖大酒店的一部分。

越中之水无非山,越中之山无非水,越中之山水无非园,越中之园无非佳山水。

区别于苏州园林的浓妆艳抹,绍兴园林多以淡竹、石桥,方池、大石布景,更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不同于北方园林的簪缨世胄,绍兴园林的主人以文人墨客为主,虽小,但能窥探天地。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这是绍兴人的造园精神,也是绍兴众多园林能在历史长河中死而复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地域、文化、经济的不同决定了造园的差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与园林规划同步,特别是要传承好优秀古典园林的精华,使之与城市建设相融发展。

绍兴是一块经过25个世纪积淀的文化圣域,园林的营建更需要因地制宜,以使越中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