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一过,南国的天气热得仿佛回春了一般。两点一到,我照例蛮不情愿地摁了摁闹钟,拎着沉沉的包,昏昏然上班去。依旧是总也走不到尽头的漫长的街道,依旧是钢筋、水泥和停滞不前的车辆,依旧是,站台上等车人焦急、麻木有时又歇斯底里咒骂着的表情……这样的日子我早已厌倦,这样的“风景”,我也早已看够,然而,可怜地,我究竟是众多庸常者中的一员,无力也不敢挣脱这天地间巨大的罗网。
终于挤上了车,额头上已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手一抹,是一股发黏而咸涩的味道,在混浊的空气里扩散。我正欲叹气,偶然间望到了近旁一个正扶着车栏的姑娘。这姑娘,十六七岁的模样,一身素净的打扮,乌黑的眼睛,盈盈清澈的目光里甚至看不到一丝浊杂。静静地,她双手扶着车栏,望着远方,午后的阳光斜照进车窗,如同一层柠檬黄的光晕,打在她身上,恍惚间,我竟想起老杜诗中美人“日暮倚修竹”的意境了,只是天色未凄寒,姑娘着的不正是唐人遗失的翠绿的春衫吧?
正凝神遥想之际,又轻嗅到一阵好闻的皂荚的清香,这轻淡的香味,正飘自姑娘纤柔的发际。风缠柔香,很快便冲淡了我掌间和额头的汗味,整个人都顿觉清爽不少。遂暗想,自少年以来,也曾荒唐岁月,倚红偎翠间,少不了耳鬓厮磨切切,但忆中云鬓,弥留着皂荚般清香的,怕也只有那一位了。
那是一桩两年多以前的旧事了。大约也是昏乱的岁末吧,那女子穿一袭淡蓝色的连衣和我闲聊。大概是年龄相仿的缘故,又都留恋着广西的风物,性情也还相近,我们很快便熟络了起来。她话不多,却喜欢笑,笑颜舒展间,声音干净得如同倾泻在古老庭院里的月光。而细细挽起的发间的清香呢,如南方乡间的皂荚,又像是寒冷夜雨里,忍冬花开的味道。我们有时也在灯下沉默,沉默之后,我终于要离开,她也不说话,那醋栗般湿润的眼,只是凝望,眼神里的清澈,却弥漫着一种哀戚的悲凉。
总是在午夜里离开。我那时总以为,见面的日子还长,第二年初春,等我再来寻她时,我们见面的地方早已被翻修得一派金碧辉煌,但硕大的华灯之下,喧闹的调笑声里,我竟再也闻到不到那样沁人心脾的发间的皂荚香了!
从此,是孑然一身的游荡,是昏沉沉的梦,和日复一日的单调的沉沦。而在又一个颓唐的'岁末,我竟又在一堆杂乱的人群里,闻到这熟悉的芬芳,我真疑心,这眼前的姑娘便是失散了近两年的那个她,而她又回到了我的身边!这时候,停站的铃声响了,我的梦被无情地揉碎了——这该死的尖厉的铃声!
我艰难地举步,靠近车门,再看一眼那扶着车栏的姑娘。她还没到站,还依旧出神地望着远方,偶尔,目光里闪过一丝莫名的悸动,恰如微风把一池春风吹皱。她是否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过于长久地停留?她如暗夜里莲花般初绽的心思,又究竟在想些什么?
记得品特的戏剧《沉默》里,浪子贝茨诱惑少女爱伦到人流滚滚,灯火通明,充斥着欲望的城市去,而爱伦却试图回到乡村白云的温柔梦境,那么,她,我在车上偶遇的这美丽的少女,她又会去往哪里?还有我两年前错过的那个女孩,她又是否和爱伦一样,渴望回到那弥漫着皂荚清香的南方的故乡?
我正痴痴地想着,后面有人推搡,我沮丧地下了车,回到了冰凉车门之外,这依旧闷热而喧嚣着的诗意贫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