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县城乡规划局的成立。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2013年临泉县县城建成区面积是28平方公里,2013年临泉县县城建成区常住人口有26万人。
2012年,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面加强农村重点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县乡道路72千米,加固修复农村公路危桥53座。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工程通过验收,建设标准农田2.4万亩,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个。界南河治理工程、大中沟损毁桥梁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全部竣工。 2012年,全年完成水利工程土方750万立方米,修复加固堤防85千米,新建配套桥涵360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万亩,解决14.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扎实推进,建设农田林网3万亩、绿色长廊130千米。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达83%。完成2座35千伏变电站和112个农网升级工程,新建通讯设施50处。
2012年,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3.6万。集中编制大别山扶贫开发片区规划,申报项目361个,资金总额1363亿元。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涌现出白庙鲁阁、杨桥朱腰庄、庙岔庞庄等一批美好乡村建设典型。 文化是临泉具有的比较优势之一。临泉有1000多个民间艺术团队,其中杂技团队达890个。燕飞大江南北,仙游长城内外,说的是县内飞燕杂技团和迎仙马戏团两大杂技团在全国的影响。全县890个杂技团队中,大中型团队占极少部分,更多的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团队,一家人,一部车,走到哪,演到哪。临泉县杂技团队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演出团体,自我组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各团队间互相竞争,各自为政,是一种典型的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很难形成大的品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练习杂技比较辛苦,职业生涯短,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走上这条路,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杂技后备人才的缺乏。
针对这一情况,临泉县出台了众多措施,传承民间艺术、发展文化产业。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和繁荣民间杂技艺术十分重视,把其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产业来抓。临泉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并多方筹措经费,建立起发展基金,对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杂技马戏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其创新节目形式。2009年起,该县确定每两年举办一次杂技马戏艺术节,还将定期举办杂技、马戏、魔术调研与比赛,促进团队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全县杂技马戏团队的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为解决杂技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对县杂技艺术学校学员在校期间的生活费、学费统一买单,以此扩大学校生源。
2005年,临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8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临泉。2012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县31个综合文化站和400个农家书屋免费开放。
2012年,临泉县被评为全省发明专利十强县,获批国家级科技项目1个、省级科技项目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9件。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实施了中小学布点规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平稳推进。县医院按时开通“一卡通”系统,实行了药品零差率。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全年报补582万人次,报补资金5.3亿元。食品药品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临泉县体育中心。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满足群众健身、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大型会议和展览等活动的需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力,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2009年临泉县第16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建设临泉县体育中心。
临泉县体育中心按县城总体规划要求,选址在政务新区光明南路西侧,总占地180亩。体育中心建设总投资概算1.5亿,主要有三大建筑:一是1.5万人座位的主体育场,看台下面的空间平面可满足健身室、各种商业活动(休闲中心、简餐、酒吧、茶座等)、体育宾馆、贵宾休息等多元化服务功能;二是1500人座位的游泳馆,内含8泳道,50m标准游泳池和儿童戏水池;三是2000人座位的综合训练馆及体育学校教学楼、室外大型全民健身广场、篮球场、网球场等配套设施。体育中心建成后将集体育健身、体育竞赛、休闲娱乐等为一体,能满足业余训练和群众健身的需要,为临泉县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主体育场已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举办了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等盛大的活动。 2008年临泉县返乡创业、就业人员5300多人。当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营造创业就业环境,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2009年春节前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197101人,其中受创业政策吸引,准备返乡创业6026人,节后愿意在本县找工作就业的有11725人。
201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3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63人,农村转移劳动力2.5万人,就业技能培训84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92万人,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6380万元。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500套廉租房、300套公租房开工率100%,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覆盖2700户。
2012年,城乡救助工作***纳入城市低保1.01万人、农村低保8.13万人,发放大病救助资金2910万元、五保供养资金2408万元、孤儿救助资金242.2万元。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600例,为1.25万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823万元,为20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发放医药补助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