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书匠情怀抒情散文

书匠情怀抒情散文

大多数80年代以前出生的陕北人,都喜爱听书。这里的书并不是印刷的书,而是靠说书人口表手弹,通俗易懂的地方方言通过说唱的形式叙述故事,这种人当地都称“书匠”。在过去的旧社会其实就是弹着三弦走村串户卖艺的盲艺人,也就是当今社会赶场的陕北说书人。陕北说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说书一般分正本和小段。正书与小段既可以有关联,也可以完全不沾边。小段主要是在正书开始之前,为稳定已入场的观众和等待迟到者而先说的开场白。这样,即使来晚一点,也能听全一本正书。说书乐器的主旋律主要是靠三弦,节奏的快慢靠腿上的甩板来掌握。过去的老书匠基本就是一个全盲或半盲的盲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因为无需电源设备,可以在田间地头,也可以在窑洞院落,随时可以即兴发挥几个小段或者说一本几个小时的正本。一般都是腿绑甩板,左手握三弦,右手弹三弦。铮铮粗旷的三弦音过门之后,书匠会面向一院子听众一大嗓子喊了出来,悲苍浑厚余韵高远。身后的窑洞似音箱,对面山的回音像伴唱。随着故事情节,高昂时群情激越,悲凉时鬼神哽咽。

 在80年代末,由于交通、通讯及娱乐条件落后,农村人的消费和农忙过后的消遣基本上就是依靠庙会和集会。记得小时候的一个春天,村里办庙会,柳梢吐绿蕊、青天浮白云。会场上有剃头的、卖羊的、算命的,还有求神贩卖香表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围着看大戏磕瓜子的老年人,有划拳喝酒的年轻人,还有翻看床单被罩的.年轻婆姨们。中午时分,秦腔大戏刚完,报幕员说下面有请陕北说书张俊功先生上台表演。 一时间,所有人都往戏台跟前涌,都要看看这个陕北说书名人张俊功。

 张俊功先生从后台走出,戴着一幅红茶镜,偏头看着路,左腿绑着甩板,右手握着三弦,慢慢走上了舞台,早有人摆好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他从容地扫了一眼台下前拥后挤的观众,满意地一笑,顺手捋了一把丝弦,挠了一挠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这时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待掌声快落下的时候,他手中的三弦随着腿上甩板的节奏,独特的眉花调吸引着台下所有的观众。三弦音一落,张口钢音就唱了起来。

 “天上云多月不明,地上山多路不平。河里鱼多水不清,世上人多心不同”。四句诗句道罢,脆生生的惊堂木一拍,原本吵吵闹闹的会场一下子变的鸦雀无声。只有几个披些长发,戴着鸭嘴帽、奇装异服的年轻后生在人群里穿来穿去,说是省上采风的记者,端着长镜头照像机喀嚓、喀嚓的照着。

 众人正听的起劲,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台下乱成一窝蜂,都争着往戏台里钻。张俊功老先生仍然沉浸在书中的两口子落病问卦治愈的境界里,直到戏台上挤满了人,他才停了家伙。有人给他递过来一缸子老砖浓茶,他吸溜吸溜的喝了几口,同几个老汉们攀谈起自己的经历。

 “我二十四岁拜甘泉县洛河川书匠张金福为师,四个月时间就学会两本半书,两本是《吴蛮子贩人》《对鞋记》,半本是《劈山救母》。旧社会说书都是我们残疾人谋生的出路,好胳膊好腿明眼的人说书就是参了我们盲人的行。现在的社会好啦,健康人也能学书行艺。我带出的徒弟目前有几十人,还有几个女徒弟,说的都是现编的新书。这几十年来,我常在陕、甘、宁、晋、蒙等地说书,一到地方,闲下来就学习当地的方言、道情、鸡叫狗咬、男声女调,你们爱听我说书,那是我自己下功夫硬揣出来的”。比如说 “穷人家的狗见生人来了就咬,但因为狗吃不饱,又不敢往人身上咬,所以蹄蹄直往后蹬,口里也没劲,叫声就弱——哇呜——哇呜!富人家的狗吃的好,也吃的饱,劲大,胆量也大,见生人一扑就上,叫声也威风,汪呜——汪呜”!

 老汉们正听的忘记了吸烟和喝水。这时,云散雨止,彩虹升空,地上积了许多亮晶晶的水窝窝。张俊功老先生又要接着开始说书了,“日出东方还转东,劝人行善莫行凶。行善自有天家护,行凶定然天不容”。张老先生随说随向远方的南山脉望去,仿佛看到了甘泉老家洛川河畔上瘦弱的妻子正在玉米地里劳作的身影。众人经过一场大雨后,听书的情绪和各种小本买卖生意慢慢又开始恢复。

 我出生在陕北农村偏远山区,从记事起,农村人的娱乐和消遣基本上就是在磁带上听陕北说书和当地民歌。记得六、七岁时,家里还没有通电,到了晚上点着一盏煤油灯,一家人围着一台安电池的录音机,基本上听的内容都是张俊功老先生的陕北说书。当时那种婉转悦耳的伴奏和铿锵有力的唱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偶遇了张老先生之子张和平先生,得知张老先生已过世,临终时还念念不忘一定要把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传承下去,从中可以感受到张老先生对陕北说书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和执着的追求,并且时时刻刻都希望能将这门民间艺术流传下来并发扬广大,期望能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在过去的年代里,苍茫而厚重的陕北高原,是贫瘠和苦难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是非常局限的,在与生存做斗争朴实的陕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是孕育了独特的陕北地方艺术文化,产生了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这种简单的地方方言说唱形式既丰富了穷苦人们的农闲暇间,同时还能通过故事情节教育众人,做好人,走正路。书匠们将这门艺术融入到陕北人的生活中,构成了陕北人的生命绝唱。作为陕北说书里程碑级的人物,张老先生是一位创新改革者,他把坐场改为走场,同时掺加进去了二胡、板胡、笛子、电子琴、扬琴等乐器,自成一派,简称张派。目前的陕北说书曲调和形式基本上都是张派的形式。张俊功老先生对陕北说书的改革创新,使这项民间艺术不但流传了下来,而且还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近几年来在各大酒店、庙会等婚、丧、嫁、娶场面上随处可见,流传于世,教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