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他的讲座,认为他主要进行个人情感的宣泄,明显缺乏理性,但这种情感的宣泄很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听众的***鸣,尤其是比较感性的人,如果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这样的人很危险,可能变成第二个希特勒,但是他不能给出任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他可以指出问题,但都停留在表面,他的愿望是美好的,这些愿望可能部分的基于他的宗教信仰,但宗教信仰只能给人以精神层面的慰藉,不能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的问题,这可能就是现在伊斯兰世界不能产生现代政治文明的原因,西方的现代文明真正开始于政教分离,亦即宗教存在于精神世界,解决人们灵魂的问题,政治(关于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存在于物质世界,解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认为政教分离来源于西方理性以及思辨的传统,而东方文明缺少这一传统或者理性和思辨不占主导地位,东方一般来说都是政教合一的,这种传统有利于统治的稳定,而不利于发展和应对变化,因为人们的思想是被禁锢的,被某一宗教的思想所禁锢,这种思想通常是对宇宙万物的某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来源于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其具有朴素性而缺乏深刻性。思想的解放来源于对宇宙万物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宗教的解释产生怀疑,进而促进人类的进步——认识自身和宇宙万物的过程。
宗教存在的原因之一是解决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为了减少这种恐惧而创造出了解释宇宙万物的宗教,另一个原因是解决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以上两种恐惧的减轻甚至消除成了宗教的主要职能。
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的***同特点是:坚决不允许信徒对宗教产生丝毫的怀疑。而这种怀疑正是人类进步的开端。东方不允许对宗教的怀疑是因为政教合一,因为怀疑宗教就等于怀疑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以中国的政教合一为例,中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从汉代至清末,大多为外儒内法。
中国的社会靠“忠”和“孝”来维系,“外儒”的目的是实现“忠”和“孝”,“孝”自然存在,且不论古今中外,但“忠”有大问题,尤其是和“孝”并列时,因为二者是不能并列的,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先谈谈为什么要“外儒”,儒家本身内容丰富,但统治者只选取其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稳固等级观念,以此教育民众,告诉他们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从父子关系(“孝”)引申到君臣关系(“忠”),但这两种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由血缘维系,而后者由忠诚维系,血缘关系无法改变,所以是一种较强烈的关系(但也不是牢不可摧,历史上父子相残、兄弟反目屡见不鲜),而维系君臣关系的“忠”须要前提条件,它取决于君臣双方是否有互补性,是否互相需要,所以这种关系容易改变,是一种较弱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统治者总是把“忠”和“孝”放在嘴边,他是希望人们从“孝”联想到“忠”,让臣子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他的君主,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对外宣传儒家的“忠”和“孝”,其实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所谓仁者爱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是伟大的,因为伟大的宗教都提倡对人的无私的爱,但被统治者先阉割再利用,导致“五四运动”时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孔子是被连累了!
现在谈谈为什么“内法”,“内法”是统治阶级实际执行的指导思想——法家的指导思想!法家的思想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忠”的关系,“忠”是统治者对臣子的要求,是单方面的,是不公平的,并且较“孝”脆弱。所以才引入了法家,法家的中心思想是“统治和驾驭”,是人治,绝不是什么法治,法治只存在于西方,西方的法治,其核心精神最集中体现在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处处闪耀着理性和思辨的光辉,体现着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深刻理解,中国任何一部典籍都达不到它的思想高度!!!
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在其上,这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客观的认识,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把人放在了与天地并列的位置,所谓天地人三才,表面看是看重人,实际上对人最有害。因而中国的思想家主要研究人,而忽视了对宇宙万物的研究,从而忽视了作为宇宙万物的一部分的“人”也要遵守的规律。而中国又较早的进入了农耕文明,与邻近的其他文明(所谓“蛮夷”)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最后导致古代中国人的过分妄自尊大,因而近代遭受到了巨大的惩罚,如果现代中国人还没有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这一事实,那么就永远无法通过对宇宙万物的研究而真正地认识自己,就不会承认人的有限性,就会继续的妄自尊大,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是统治阶级,那么,中国还会重复自己的历史——通过流血实现政权的更替——而不能自拔!!!!认识到政府不是无所不能的,政府需要各种组织的帮助才能有效运行,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认识到公民有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处处等着政府来解决。
西方的社会靠契约来维系,契约是对缔约双方的要求,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是平等的,这种关系较稳固,即使要解除契约也相对容易,可以通过谈判进行解决,谈不拢再打。中国的“忠”是单方面的,没有谈判的可能,只有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中国存在了两千年的朝代更替,但从中可以看出,臣子对君主提出要求的重要性,可以说历史上开明伟大的君主都重视臣子的意见和要求,这样可以使“忠”的关系得到较长时间的维系,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取决于君主的开明程度,所以每个朝代都期望有个好皇帝,但这无异于与老天打赌何时下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历史上的明主也就那么几位。
所以不要期待明主,要考自己的智慧,智慧来源于对宇宙万物的尊重,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和研究,对“人”是宇宙万物一份子的承认,对“人”的规律的认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