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读后感
读余光中先生的《沙田山居》,真是神览山水之美,心味文笔之仙。在这篇散文中,比喻之形象,语气之和缓,音调之压韵,文字之传神,情感之含蓄,可堪称一道风景。 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还是文,都充满了乡愁之味。这篇散文呢?也是写乡愁吗?通读全文,只觉景之美,言之精,并不存一丝乡愁的透露。是寄情于景,含蓄之笔?也许! 《沙田山居》的特色是语言,而不是文法。于是在此就不分析文章的布局了,只谈谈文章中情与景的糅和,***同来识破这含蓄之笔。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凫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之久。“忽焉若有,再顾若无”又写出了乡愁的平凡,不需记起,但又不会忘记的情怀。 “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这里是一明一暗二笔合写乡愁。明之处,“大陆”。诗人出生在大陆,正处青春年少的21岁时,被迫离开故土,漂泊于台湾、香港、美国、欧洲等地,所以“大陆”一词显然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暗之处,一个逗号。本来这句话可连写,但诗人偏偏在中间隔一逗号,将其分为两段,这一隔便起了强调作用。强调了后段“大陆”。读时也会感到语气明显加强。这一逗号也包含了不少情感,可以看出,诗人在写此句时,情感猛地向上一提。正犹如余老傍窗而坐,抬头远望,大陆的海岸线让他心头一亮,可“莽莽苍苍”一词又只好让诗人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 “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一句更是明写。选择重阳节与中秋节,菊和月,这是最坦白的乡愁的寄托。至于写陶渊明与苏轼两位文豪,则是侧写。通过写其人实际是写其作。抒发了诗人对中国(大陆)文化的眷恋与追求。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角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瞭望故土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写远行海轮扬起的白帆,正是诗人乡愁的寄托。
希望你可以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