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
二、教学背景分析
?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
2.学生情况
?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
(2)高二学生虽然每天都会感受到母亲对其关心与照顾,但学生对母爱的体验更多的是母亲应该爱我,我得到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思考什么样的母爱是真正的母爱。所以尽管学生在初读文章时都知道文章在写母爱,但学生理解的母爱与作者要表达的母爱相距甚远。
?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
学生读了课文,写了初读感受,提出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阅读学生提交的初读感受之后,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布置学生对文章内容做整体感知。
?
4.教学方式说明
?
结合学生的初读感受和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学,主要采用言语活动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独立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采用教师本人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
三、教学目标设计
?
1.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点,也是散文的鉴赏方法之一。
?
2.用微写作的方式内化?以小见大?的写法
?
在阅读的基础上,用微写作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
3.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
?
在言语活动中懂?理?。当孩子处于人生困境时,得到母爱是幸福的;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是感恩母爱的表现。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
四、教学过程设计
?
1.教学流程
?
(1)以初读感受和学生问题导人。
?
(2)学生言语活动。
?
活动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你觉得合适吗?
?
活动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
(3)微课:以小见大。
?
(4)布置作业。
?
请选择你熟悉的小物件、小事、小场景,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1.评价方式
?
学生跟帖,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
2.评价量规
?
问题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你觉得合适吗?
?
评价标准:
?
(1)合欢树出现在全文的第七段,概括前六段写什么?思考这些内容与合欢树有什么关系。
?
(2)合欢树与母亲有什么关系?从文中写合欢树的段落去思考。
?
(3)合欢树与我有什么关系?看写我与合欢树的段落。
?
(4)合欢树代表什么?
?
问题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
评价标准:
?
(1)用你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
(2)写出原因,并结合文本分析。
?
(3)从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举出相应的例子。
?
(4)从?悲伤?享受?里选择一个去分析。
?
(5)用举例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围绕这句话分析。
?
(6)概括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7)语言通顺,表意清晰。
?
3.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
?
从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来看,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还是能接受的。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看,几乎是全体学生都对这种学习方式持赞赏态度,因为帮助学生解决了阅读难点,也知道了难点解决的方法。
?
学生学过很多?以小见大?的文章,这次课上对?小?与?大?如何建立起联系有了些许的认识。
?
在言语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当孩子处于人生困境时,得到母爱是幸福的,而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是感恩母爱的表现。这样的母爱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还是能跟上教师设计的学xxx度,学生感到学到实在的解读文章的方法。
?
4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
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解决的是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帮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从知识能力层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听讲状态和大脑的思维参与度比较高,基本实现了学生真实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基本实现了。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的时间和互相评价的时间,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课后反思
?
1.网络呈现真实学情,教学设计基于学情
?
我设计的网络阅读教学平台,有一个栏目是?外化学情?,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传到教师主机上,教师用网络广播的方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大家提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思路,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这是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
?
2.采用网络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
?
学生思考问题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输入到相应的学习页面上,完成后点保存提交按钮即可把学业表现传到教师机上。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痕迹被记录下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虽然教师只对几个学生做了点评,但教师在课下可以把学生的学业表现调出来一个个批阅,这样教师可以知道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付出,又针对每一个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
?
3.微课的使用
?
?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与?大?如何联系起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用微课的形式,把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视化。微课上的配乐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作者的话语体系中。
?
4.同伴评,教师评
?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同伴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时给出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其他同学写的东西,同伴能从语言表达及?意是否准确上做出相对合理地判断,有些内容学生判断不准,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就本课来讲,学生评价出现偏差的都是对?以小见大?手法的理解不准所致,这时教师再讲,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教师在课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情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思路设计;用网络教学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采用了微课的形式,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得。
?
七、评析
?
1.本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实效性。
?
《合欢树》是作家史铁生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篇不容易理解的散文作品。主要困难就在于作者对母爱的理解是含蓄、独特、深刻的,超出了一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所能达到的高度。上课之初,柴老师没有像很多老师那样仅凭经验推测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情感障碍,而是布置学生自己写初读感受,在课上展示、自读,全面、准确、具体地掌握学情,从中准确把握住本课教学的两个关键问题,也是看似矛盾、不好理解的两个问题:第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是否矛盾;第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通过准确把握学生情况,深入分析文本内涵,借助?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及教师对合欢树意象的深入、独到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了本文深刻、丰富的内涵恒久而深厚的母爱,也从这样一篇优秀的散文名作中体验到了独特、丰富、感人至深的情感世界。
?
不过,对于《合欢树》这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仅仅理解、认识还不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柴荣老师这节《合欢树》阅读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重视学生真实、独特的情感体验。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网络研讨的状态中学习,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学习态度积极,兴趣高涨,容易树立真正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也更容易知道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变得真实而有效。这样,柴老师合理发挥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现实课堂中的突出优势,也较好地解决了文学作品教学中缺少学生独立阅读、独特体验的常见问题。
?
2.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出很好的文本细读能力。
?
在学习《合欢树》这篇散文的障碍中,?合欢树?与母爱的关系是最大的难点。柴老师深入分析了作者的心理活动(?转移?的心理学意义),合乎情理地阐释了合欢树作为作者情感替代物的意义,可谓切中肯綮。这一分析过程,显示出语文教师独立钻研文本、透彻理解文本的重要能力。
?
另外,找到?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说明教师善于归纳分析文本特点,进而化难为易,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中选取细微的个性鲜明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深刻的本质,给人以认识、教育、启迪和趣味。母亲当年看似不经意间种下的合欢树,文中成为作者仅存于想象之中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陌生的婴儿反复凝视的对象。这看似闲笔的合欢树影,正如朱自清笔下父亲吃力地攀爬月台的一个背影,非常细微但形象鲜明,传达出形象背后深深的爱,非常感人,又意蕴无穷。因此,对本课而言,?以小见大?既是一种需要掌握的写作手法,又是理解本文的巧妙支架,柴老师以此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