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肯定有很多诗词爱好者,但十分出色的诗人或许不多。近五、六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几乎每个读书人都是诗人。在当今社会,诗人的存在还是很多的。
没人读诗的时代,余秀华们为何却能走红?不得不承认,现在大众对诗歌确实没有什么热情。几乎没有几家重视经济效益和传播影响的大众媒体会有兴趣发表诗歌作品。然而,在大众媒体上发表的这些诗歌作品一般只有两种命运:无人问津,或者被骂——是的,不是一种基于对话态度的批评,仅仅是宣泄式的谩骂。越是在诗歌界被认可的诗人和作品,可能被骂得越惨,诸如“不说人话”“这也是诗?”等语句就会纷至沓来。
这几年,中国的几大文学事件、甚至可以说社会事件,诗歌从来没有缺席。余秀华、许立志能引起大众的强烈关注,除了他们本身诗歌有一定水准,是站在现代的维度上进行写作外,更多是因为附着于他们身上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符号:脑瘫、草根、自杀,诸如此类。每个人都能是诗人,只不过是对诗的理解程度的不同罢了,写得好的被认可的叫好诗,叫真正的诗人,写的一般的就会被别人评论的放弃写诗的欲望。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一个星期天天都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老师天天给我们讲解古诗,怎么样写诗,动不动就给我们听他写的诗,不过还可以,或许这就是草根诗人吧。中国新诗发展到现在刚好一百年。这百年来,国家动荡,政治诡谲,诗歌在时代和权力的揉捏下,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始终难以显现一个清晰的面目。中国现在的诗人很多,有的不过是隐居于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