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乡愁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教案 篇1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

乡愁教案 篇2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 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教案 篇4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习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习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习)

 2: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席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 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席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 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习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 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