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愁》是台湾散文大家琦君的第一本散文集,在台湾创下52次重印纪录,被台湾联合报副刊评为"台湾文学经典名著"。本书收录了杨梅、喜宴、金盒子、鲜牛奶的故事等35篇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琦君的童年算是幸福的,有着当大官的父亲,善良淳朴的母亲,开朗能干的外公,和蔼亲切的长工,这些人都给了她无尽的关爱。有的人专门用一篇文来讲述,有的人在多篇文章里出现,从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琦君对着他们有着无比真挚的怀念。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偶尔出现在一些文篇里,也只有只言片语,而这些言语里透着不满。本书中唯一对她着墨较多,里面充满的是一个小女孩的胆战心惊,与其他任何一篇文的感情都不太一样。
这个人是琦君的庶母,她父亲的妾。
琦君12岁随着父亲和庶母在杭州,庶母教训过她:“凡是爸爸问你要吃什么,你都得说‘不要吃,爸爸您自个儿吃’。小孩子以后吃的日子有的是,要懂得孝顺,知道吗?”
所以父亲每天早晨喝一杯鲜牛奶,她明明极想喝,也只能忍住拒绝,但是小孩子的心思很容易被大人看穿,尤其是对女儿疼爱有加的父亲。于是,父亲把牛奶递给了琦君。
“我接过杯子,战战兢兢地凑到嘴边,心里生怕姨娘下楼来,看到了又要教训我。”琦君既开心又害怕,“正喝了一半,楼梯响了,我急忙放下杯子,不小心一下翻了,牛奶洒了一桌,紫檀桌上,洒了一大摊雪白的牛奶,我更心慌。”胖子老刘因为近视,误把牛奶当作手帕未及时擦掉。
最终,琦君喝鲜牛奶的事还是被庶母发现了,遭受到严厉地训斥,琦君觉得百般委屈,也越发胆怯起来。
这是《鲜牛奶的故事》里的第一个小场景,还有第二个小场景。
琦君捧着鲜牛奶从台阶上连人带瓶摔了一跤,牛奶洒得只剩一点点,胖子老刘想了一个主意,把炼乳用开水冲了装回瓶子里。可那天父亲不想喝牛奶,庶母说她喝,马上就要露馅,琦君又求助于老刘。
老刘明知庶母不吃牛奶煮鸡蛋,偏偏在里面加了一个鸡蛋,果然,庶母生气了,牛奶又给琦君吃了。
还有一回是,当琦君的父母均已去世,庶母成了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庶母来到了上海,与琦君住在一个同乡家中,觉得自己营养不良,也喝起了牛奶。庶母喝牛奶总是皱着眉头像吃药似的,总要剩一点。而且牛奶不许倒锅里,只能隔水蒸,温度不能冷,也不能热,要跟她嘴唇皮一样温度。
为了侍候她的牛奶的冷暖,佣人很少能做到一个月以上。
“你为什么总令人不愉快呢?”琦君心里总是在想。
她为什么总令人不愉快呢?为了一杯牛奶,庶母和12岁大的女孩较劲,不放过家中的佣人。大概有以下的原因吧。
琦君的父亲在外地当上了大官,即便在家中有了妻儿,但是难免寂寞,长期的两地分居,不同的生活和认知,让他与妻子之间有了距离。妻子被裹变形的脚,是让接受过新教育的父亲不愿接受的。
父亲结识了庶母,大脚,漂亮,在战乱的时光里,能给独身在外的父亲带来欢笑。
那个时代,男人还可以纳妾,于是父亲理所当然地把她带回家,向家族大众宣示她的存在。
男主外,女主内,是多年以来的家庭模式。母亲在这个家族里因处事合理,朴实善良,勤俭持家,得到了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认同,这个家庭是离不开她的。
庶母无法也无需去支撑起一个大家庭,她只需要让她的男人——父亲开心健康。父亲的快乐便是她的快乐,父亲健康便是她的开心,父亲是她生活的一切。她会挑剔任何一个人对父亲照顾的不周,也不允许任何人来影响父亲,包括父亲的亲生女儿。
成长期的女孩纵然想在亲生父亲面前撒娇喝杯牛奶,也会被她视为不恭不敬,因为,除了父亲,其他人她都不在乎。
相比母亲的以德服人,庶母无疑多了骄横不讲理。
庶母是个旗人,所受的教育不同,她不太会懂谦卑恭谨,更在意自己的情绪。更何况,庶母与父亲相识是在父亲正是官场时,父亲的官职不小,求他之人必定多。
从文中可隐隐看出来,父亲对于这个妾是宠爱的,恃宠而骄。庶母也太了解这个男人,只要不出格,父亲对于一般的小事,大概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她希望所有的佣人都严格地按她的指令行事,或许,只有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环境里,她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于是,一杯牛奶最终去向,小小的细节,在她的眼里变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拿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庶母是很作,但是回过头了一想,一个生活圈子窄,被男人养在家中的女人,她能计较的又能是些什么呢?只能是一些鸡毛蒜皮吧。
琦君在书中最后说过,庶母的晚景是孤独的,她的一生应该是没有生过孩子。
养儿防老,无后为大,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不能有自己的孩子,是一件悲凉的事。
父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即是在重男轻女的年代,他依然为琦君请来家教,到了12岁,又把她接去杭州上公立的中学。对于孩子的培养,父亲不可谓不费心。
庶母跟了父亲二十年,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其原因,琦君在文中从未提及,我们也不得而知。
庶母并不喜欢母亲的孩子,哥哥当年被父亲接去,父亲不在家,庶母也不管他吃不吃饭,只是出去打牌,最后哥哥因急性肾炎离世。琦君跟他们生活,也是小心翼翼,未曾感受到来自庶母的关爱。
父亲对两个孩子的爱,于她而言是一个威胁,她又不敢拂父亲的意,只能以冰冷的态度发泄自己的情绪。
父亲卧病之季,算命的瞎子说母亲的八字与父亲不合,两年内两人不能见面。庶母信了,然后示意母亲远离父亲。此时她已知道父亲对母亲有了留恋之心,她情愿相信一个瞎子的胡说八道,只是来掩饰内心罢了。
《云居书屋》一文中,讲到父亲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他一直放心不下,交待琦君妥善处理。适逢战乱,父亲病逝,琦君屡次发函告诉庶母,无论如何,要将父亲的藏书运至安全处所。庶母来信说:“最要紧提你父亲亲的灵柩要运到山中祠堂里,其次是红木家具与衣物,书籍实在无法搬运了。”
即使***同生活了二十年,庶母与父亲终究不是一条心,庶母最终不是懂父亲的那个人。
那些***同生活的岁月,***享过的繁华与富贵,最终因父亲的去世烟销云散。历尽孤独与困苦,庶母终于明白了人生需要给予,不是以妒恨剥夺他人的快乐,要以温厚与同情换取与旁人同样的快乐。
当琦君为年迈的庶母订了鲜牛奶时,她却时常省下来给琦君吃,还特地为琦君买了方糖,说方糖比砂糖清洁。这个一直与鲜牛奶较劲的旧式女人,终于放下了一切。
作者通过这些回忆性的散文,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回忆,对父母、师长、挚友的深沉怀念,以及以温存之心体味人生悲喜的生活态度,风文细腻温婉,质朴动人。
对于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成了文学家们最好抒发感情的载体。远离的故土,流逝的时光,故去的亲人,舌尖的味道,都构成了乡愁里最美好也是最惆怅的部份,它们会跟随人的一生,无时不处从记忆中跳出来,汇集在作者的笔端,让人回味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