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凌晨。
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中***党员。1936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赴延安陕北公学鲁艺学习,任陕甘宁边区《群众报》记者、主编。1949年后历任上海《劳动报》总编辑,市文联党组书记、文协党组书记。
华东作协秘书长,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的小说《洋铁桶的故事》、《红旗呼啦啦飘》,受到毛主席的表扬,获延安文教大奖,由地下党转送香港出版,并被译介到日本和苏联。195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柯蓝文集》(六卷,360万字),长篇小说《风满潇湘》(合作)、《命运之谜》(均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全国播放),短篇《打铜锣》(改编为花鼓戏电影)等。
花鼓戏电影《打铜锣》获中南局汇演一等奖,《我和毛泽东》获中央文献局全国征文二等奖,《柯蓝的来历》获2003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散文《深谷回声》被改编为电影《黄土地》,多次获国际大奖。创作新中国第一本散文诗集《早霞短笛》、第一本《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
扩展资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立波、康濯、柯蓝和蒋牧良并称湖南省文学界四大巨头。当时中央号召作家回原籍体验生活、搞创作。柯蓝积极响应号召,二话不说从上海回到湖南。
“柯蓝这个人淡泊名利,领导问他要不要安排个职务,他一口回绝了,说自己要安心创作。”说到柯蓝的人品,陶冶赞不绝口。
“他平时顺便还写点小文章,主要是小说。那时候他住在浏阳镇头白泉塅,住处很简陋,门到处是缝,他自己用报纸糊起来的。”1963年他回到家乡湖南,从事专业创作,与其夫人王文秋合作写的《秋收起义》,后改名《风满潇湘》拍成了电视剧。
他的老家就在现在的五美社区上高冲,柯蓝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师,在当地口碑和声望都很好,大革命失败的时候他们家秘密救助了不少革命同志。
他的父亲唐贻承和革命老人徐特立是小同乡、世交,曾***同发起长沙新文化运动。他们全家为革命出很大的牺牲,一家人都参加了革命,他的大姐夫就是因为在他家里避难和他的大姐结识相爱的。
解放后,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徐特立有感于他们一家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为他父亲题写了一块石匾立在墓前:正气长存。在坟墓的两边立起了两支华表,时任国家救济总署、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新华日报社总经理的熊瑾玎亲笔题写挽联:此公千载著无限之光荣,子女三人皆有功于革命。
百度百科_柯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