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多一个不觉,少一个不知。”
挡风玻璃前,灰白色的五菱面包车接二连三的刹车,导致车尾不停的“抖动”,看着漫无边际的车流,想着老妈的嘱咐“一定要准时到,因为你姐的事情,你大伯这几天脾气有点不好……”
不用多刻意,眼前就浮现出了那张“国字型”的脸和总是修理的很干净的胡须面庞。低头,看着地图上显示的16公里,看着眼前望不到边的车群、人群以及各种喇叭噪音,嘴里就很利索的吐出一个字:靠!伴随一声猛烈拍打方向盘的声音,异常憋闷的我,真是想下车骑辆单车赶路。
今天是我父亲的大哥,我的大伯,73岁生日。我们家,在我们这个地方属于大家庭,我父亲有三个姐姐和四个哥哥,每次逢年过节以及各种名义的宴席上,光是直系亲属,我们就能摆五桌。
大伯,一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大半辈子都同土地打交道的他,憨厚耿直,并且很厚很直,他认定的事,没人劝的住,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付出和更多的付出。
17岁的时候,出门赶集,隔壁村的芳婶指着右边的群山对他讲:“仁义,翻过这几个山头,再走10里地,有家姓王的姑娘挺不错。”大伯微低着头,腮帮子红了,他知道,他这个年龄在我们镇算“晚婚”了,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12岁就同了房,承担起了一个家庭的责任。面对芳婶递出的红线头,大伯没开口,不过也没走开,直愣愣的杵在原地。
见大伯不说话,芳婶也急了:“哎呀,仁义,咋像个女孩子一样呢,你可好好想想,过了这村可少有这店了,虽然她们家要求男方入赘,但是,那家人挺不错的,我去过好几次呢,特热乎,小姑娘也挺勤快,是个暖被窝过日子的好手哩,最主要的是,他们家人少……”。
“人少”的言外之意,大伯懂,对于他们那一辈的人来讲, 人少就意味着每顿饭可以多吃一口,而就是这一口,就能让他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开心一晚上或是一个白天。
再说“入赘”,在那个时候,在我们那,不是稀罕事,家里人多,加上公社纳粮,有时候天公不做好,颗粒无收的时候,就会有好多人家选择“入赘”,没办法,穷,吃不起和吃不上饭,也是因为穷,“娶媳妇”成了“多一个不觉,少一个不知”人家的一大难题。
图片中,人民公社食堂的厨师分菜,准备开饭。
而“多一个不觉,少一个不知”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父亲讲给我的,从我能记事起,父亲就给我讲了很多很多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而这句话,是某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句,并且,它形容了一个贫穷的年代。
好巧不巧的是,也是因为我大伯,这句话才在我们镇“流行”,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那还有老人,会在说教有关孙子辈婚姻问题时,提起的话唠。
那天,我们家从另一个县城来了一位亲戚,很重要,有多重要呢?
我爸说:“那天,我娘做了白面条。”
当时的 社会 环境以及家庭收入,这碗白面条,不亚于现在的满汉全席。
真的有这么夸张吗?有。
那时候,能被白面条“招呼”的客人,都是每户人家最最重要的客人。 而孩子们,过年,都不一定吃得上一碗,所以,这碗白面条同现在的满汉全席招待贵宾是一个道理。
临近吃饭的时候,由于大伯是家里最大的孩子,自然免不了把饭菜从灶房端出来,看到白面,大伯心里那个馋呀,走到吃饭那间屋子的路上,实在是忍不住了,用手捻起来一条,慌忙塞进了嘴里,而这一幕,被我爷爷看到了。
我爷爷当场就踹了一脚,据大伯回忆“挺疼,可能是自己当时偷吃的缘故吧,总感觉,心里都疼。”“还不赶紧送进去,你二婶子胃本来就不好,还耽误功夫神。”老实本分的大伯额头冒了汗,缓过神,一溜烟的进了屋子。
出来后,大伯心里很不好受“我就是想吃一点白面条,凭什么打我”,年少加上负气的成份,大伯钻进了平时睡觉那间屋子的柜子里(跟我们现在的柜子一个用处,但是我写不出来父辈人的说法)他想着,躲起来,然后让家里人找,就能知道他受的委屈了。
可是,直到大伯瞌睡了一觉醒来,眼前除了乌漆麻黑,就是透过白纸糊的窗户上漏出的星星点点的月光,也就是说,直到天黑他也没能如常所愿。
因为没有按点吃饭的缘故,大伯就饿了一晚上。当时,他从柜子里翻身出来,小跑先去了客人的屋子,恰巧的是,大伯的二婶对他说:“没了没了,刚碗和筷子你二弟已经收拾到灶房去了。”
没错,大伯的二婶以为他是过来收拾饭桌的。因为,那个时候,每家快开饭的时候,孩子们总会提前扎一堆,围着灶炉叽叽喳喳, 一分钟能问四五遍“奶,熟了没,还有多久。”
我记得以前小的时候,有部电视剧叫《家有九凤》,讲的是一个母亲养育九个女儿,里边有部画面我模糊记得,就是吃饭的时候,他们家桌子能有十来米长,快开饭的时候“九凤”一个不差的全都坐在桌子上,等着她们的母亲盛饭,记得那一幕里,他们吃的应该是熬的玉米糊(其他的不记得了,时间过去太久了。)
相比于“九凤”,我们家的人更多,我父亲讲,那时候,家里***有12个人,每次吃饭就如同行军打仗。而那时候不可能有十几个人坐的桌子, 一般都是长辈上桌,晚辈到碗里夹点今天炒的菜,吃完了再跑过去,再夹一点,再回到自己吃饭坐的地方。 所以你去问老一辈的人,那时候吃饭的时候,屋子里总是有来来回回不断跑步的声音。
所以,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那个贫穷的年头,真的不会在吃饭的时候发现谁谁谁没吃饭,或者发现多了一个人吃饭的事情。
而大伯过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家里人以及客人吃完饭擦桌子的时间点,很自然的就以为他已经吃过了。
第二天客人走了,大伯说起来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半个多月以后镇上人都知道的“多一个不觉,少一个不知。”的事件,后来被镇上村民用来形容家里人口多的话语。
再后来,被老一辈的人,形容那个贫穷的年代。
02 后半辈子败给了手机
据大伯回忆,芳婶后边都说了什么,他不记得了,当时只听到了“他们家人少。”
所以,芳婶话音一落地,大伯扭头就往镇上,往回家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