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人文综合素养
备考指导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在高校自主招生领域可以确定为“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学等。“素养”则是由“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本专题中的“人文综合素养”指的是优秀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人文精神。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
(一)考查内容
纵观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试题,可以发现人文综合素养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2.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4.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备考方法
人文综合素养涵盖多个领域,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平时的积累、思考非常重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扎实学好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少题目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万变不离其宗,夯实学科基础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2.加强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勤思考多练笔,在读书与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
3.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运用等方式深入把握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人文思想,运用人文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4.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了解时事,关心社会,切实提升运用人文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5.关注我国传统文化,重点梳理以下内容: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作品及思想,天干、地支、生肖,琴棋书画,节日习俗,诗词歌赋,中医中药,神话传说,饮食文化,地域特征,天文历法,戏剧文艺等。
6.研究各个高校历年自主招生试题,以便更好的把握考查内容、考查方式及答题注意事项。
真题汇编
例1(2006年清华大学)鲁迅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解析
1.本题围绕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设计问题,考查对“鲁迅”的熟知程度。题目设计看似简单,但能够深刻反映考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2.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鲁迅一生曾用笔名179个,其目的是为了防避旧社会的迫害,以及尽量避免招惹无聊的麻烦。“鲁迅”这一笔名的由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解释:(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3.考生在回答类似的问题时,首先要知无不言,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大胆作答;其次,对于不确定的内容,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知为不知,切忌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干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因此他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在高校自主招生领域,“鲁迅”频繁出现,如2011年北京大学联考的作文题目就来自鲁迅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重点关注鲁迅的生平、言论、作品。
5.鲁迅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6.鲁迅诗句、言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例2(2008年四川大学)鲁迅《狂人日记》里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是什么意思?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鲁迅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堪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之作的《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在作品的结尾所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惊醒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2.考生在回答此问题时,一方面可简单阐述《狂人日记》的主题,即“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另一方面谈谈“救救孩子”的含义: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孩子压迫保留人的天性,救救孩子就是救救整个国家、民族。
3.本题提醒考生,对于一些经典文章,无论教材中有没有,都应该认真阅读,唯有读过,遇到类似的问题才不会一脸茫然。
例3(2007年复旦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________。A.孙中山 B.王国维 C.梁启超 D.蔡元培解析选D。
1.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熟知与区分能力。选项中的人物在教育思想上都有一些建树,尤其是B选项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美育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个干扰项。考生一方面要了解人物的思想,此外还要联系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
2.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在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创建民主***和国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斗争中,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注重体育、智育、德育”三方面,并用此来改良人格,改良社会。对于“美育”,孙中山先生没有较多关注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近代中国,王国维先生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他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坚定的美育论者,但涉及美育的思想比较零散。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明确地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更全面、更深刻地论述美育、提倡美育。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①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②阐述了美育的定义。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③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④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方案。
例4(2009年复旦大学)下列干支纪年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B.戊辰、己已、庚午、辛未
C.壬申、癸酉、甲庚、乙亥 D.丙子、丁丑、戊寅、己卯
解析选C。
1.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的把握情况。仔细分析选项可以看出,A、B、C、D中的干支纪年是按顺序排列的,C选项中的甲庚应为甲戌。
2.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3.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该题启示考生,首先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名称;其次,明确干支纪年的规律;最后还要掌握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
例5(2011年复旦大学)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今年(2011年)是什么年?解析
1.本题考查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作答此题有两种方法:第一,通过计算得到答案;第二,结合历史事件(如1898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以及干支纪年的规律进行推导。
2.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很多,在此介绍一种。
(1)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别编号。
天干: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地支: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0 (2)计算方法:(A-3)/10=N1…C1 ;(A-3)/12=N2…C2。其中:A为公元纪年,N为商,C为余数,减3的原因是干支纪年从公元4年开始。如此,求2011年得干支纪年(2011—3)/10=200…8,故第8个天干“辛”为所求;(2011—3)/12=167…4,故第4个地支“卯”为所求;则公元2011年得干支纪年为辛卯年。例6(2011年山东大学)你知道的古代字典是什么?谈谈你对汉字的看法。
解析
1.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2.本题第一问考查对汉字工具的了解,关键词为“古代”、“字典”。纵观几千年历史,古代字典也有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是《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考生可以答出这两部。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3.本题第二问谈谈对汉字的看法,考生可从汉字的产生、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功能、汉字的字体(包括繁简之争)、汉字的发展、汉字的魅力等方面去谈。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在回答时不必面面俱到,能够抓住一两点阐释自己的见解即可。
4.汉字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符号,相关知识考生应该重点关注。
例7(2010年上海大学)概括一下孔子给人的印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圣贤先哲的认识。回答此类问题有三种思路:其一,历史传承下来的观念,比如说孔子是“至圣先师”,回答时再重点阐述他的核心思想“仁”和“礼”;其二,畅谈独到的见解,比如说孔子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不是圣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长者,一个有喜有悲、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对于他的主张可以说是“道不远人”,在生活学习中都可以体会、领悟;其三,也可以结合阅读于丹《论语心得》、观看越剧《大道行吟》、电影《孔子》的体会去谈。
例8(2010年中山大学)谈谈对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在自主招生领域,多所高校都涉及孔子及其言论思想,这再次说明儒家思想的重要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本题请考生谈谈对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理解,如果考生平时阅读有一定的深度,最好要联系这句话的语境,如果只是了解这句话,可以先阐释其含义,然后说明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完整内容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忠恕,即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此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儒家为人处世准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句是从“欲”的角度来讲,后句是从“不欲”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方面不存在感情色彩的问题,更不存在对立,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完整地组成了儒家的一条道德准则。
3.此题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对于《论语》等国学中的经典语句要结合实际加深理解。
例9(2008年四川大学)《金缕衣》中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而且强调“哲学含义”,如此,考生在回答时不能简单的阐释自己的体会,要进一步从哲理的角度考虑。2.“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选自《金缕衣》,前两句为:“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作者为唐代杜秋娘。全诗韵译为: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诗句劝告年轻人不要一味地注重物质的追求,要在年轻时就做好人生计划,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不要等到将来追悔莫及。哲学含义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年轻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3.此题在考查考生的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对于这类内容、思想俱佳的诗句,考生在平时要多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