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岭的特点(温柔 连绵不断 形态万千)
2.林的特点(像大海)
3.花的特点(种类多)
联想是在国计民生的作用
2林海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横秦岭”,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海边上”“泛着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样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一幅图画.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如,“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句里的六个“的字结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3.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认识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举例性质,可以启发学生再提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为参与讨论者的看法,不要让学生当作唯一的结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句话,显然是把兴安岭当作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来写的:穿着碧绿的上衣,银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这样写,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的,不必统一要求.学生只要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即可.如:
5.本课的生字“厦”,在这里读shà,用在地名“厦门”中读xià.“伐”,注意不要写成“代”.
下列词语解释只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四、参考资料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云横秦岭秦岭,位于陕西省,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主要分水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青藏高原以东著名高峰.“云横秦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诗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诗是韩愈被贬潮州,走到蓝关,其侄孙韩湘赶到后写的.诗的大意是:早晨我向皇帝呈送了奏折,晚上就把我贬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我上奏皇帝是为了除掉朝廷的弊端,怎么能为爱惜自己的老命而袖手旁观?来到蓝关,看到高高的秦岭,云在山腰处飘浮,就回望长安,不知自己的家在哪里.又值大雪纷飞,连马也蜷局不前.你从远处赶来,正好跟着我到潮州为我送终.
《林海》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刚进入这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2~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先介绍岭、林、花,再讲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在这三部分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