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惊蛰”这个节气的好句子还真是不少。“惊蛰”佳句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下面一一分述——
一、来源于古人对“惊蛰”的表述? 对“惊蛰”表述最精当的一句话是“惊蛰之日桃始华”,来自于《礼记·月令》,其意思是:到了惊蛰,桃花开始盛开。
? “桃始华”是惊蛰三候中的“初候”,也就是说在惊蛰的最初五天中,桃树就开始开花了。的确,桃花在最初盛开的春花中是属于最先开放的一种。
? 后来有人又给这句佳句配上一句,变成两句了,那就是:惊蛰之日桃始华,春华之盛莫如桃。“春华之盛莫如桃”是指春天里开放的百花丛中,而最为旺盛的没有能够比得上桃花的。这一句是赞美桃花开放之盛。这两句话表达了惊蛰时节桃花盛开的壮丽景象,当然也告诉人们,此时也是欣赏桃花的最佳时机。
? 古人对桃花之盛早就有所描写,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桃花盛开的礼赞。
二、来源于古人描写“惊蛰”的诗句?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一诗中有这样的佳句:?“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微微细雨之下,各种花卉草木都展露新气象,一声惊雷告诉人们,此时正是惊蛰时节;种田的农民经过了很短时间的休闲,又要从此开始耕种了。
? 是的,惊蛰一到,农民就要开始忙活了。
? 再来看看宋代诗人的佳句。陈棣《春日杂兴五首(其一)》说:“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所谓“勒花”就是抑制花开。而陈允平在《山房》诗中却说“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所谓“催花”就是促进花开。
? 这个真有意思,一个说,随着惊蛰而来的风在抑制花开,而另一个又说,伴随惊蛰而来的雨在促进花开。于是,有人就说,要是有风又有雨,那花到底是开还是不开呢?
? 其实,每个人的答案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角度是不一样的。诗人只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写诗。同时,对于诗句也不能刻板去理解,不能把诗歌等同于科学小品。
三、来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谚语? 谚语是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理,这是因为对农事有指导意义,才能够流传至今。
? 比如“雷打惊蛰前,二月雨连连”。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惊蛰前打雷,那么当年二月份的雨水就会较多。表达同样道理的还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所谓“四十九天云不开”也就是“雨连连”“雨水连绵”的意思。
? 惊蛰前打雷的现象在2015年春节出现过,地点是在江苏的苏州,时间是正月初六晚上。这个是有记载的。当时,苏州雷声阵阵,接着就是持续的阴雨天。
? 还有惊蛰谚语能够根据当时的冷暖情况来预测后面的天气状况,比如“冷惊蛰,暖春分”等,就是说如果惊蛰天气很冷,那么到了春分就会暖和。
? 另外,还有不少表示惊蛰时节的农耕谚语,比如: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春翻田,胜上一道粪;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可见惊蛰期间的主要农事活动是进行春耕、施肥等。
? 最后说一句最有惊蛰特色的佳句:“一声春雷动,遍地起爬虫。”每当公历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就进入惊蛰节气。动物是藏在土中过冬的,叫作“蛰”。一旦惊蛰时,天上就会春雷乍响,从而惊醒了蛰伏的动物,所以称为“惊蛰”。
? 如果通俗一点说,“惊蛰”的意思不就是“一声春雷动,遍地起爬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