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字词教学,并不仅仅限于认字的层面。写正确的字,写端正的字,写规范字,也应当是初中字词教学中的一个内容。2005年临沂的中考中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在后面的田字格内。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分)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
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从考题不难看出,出题者的用意是引导学生要用规范端正的字体答题。我们区内期中、期末考试中也体现了这一意图。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写字”的教学落实不多。这固然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在小学养成了较为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真正的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③适时补充一些关于造字法、多音多义词的教学内容。
④把字词教学和文章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准确提问,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将课文学习落实到语言的层面,课就显得朴素、扎实,学生能够有比较实在的收获。
4.有效检查促进写字正确率。
方法例举:
①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字词默写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样的活动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随堂随机检测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手段。
②随堂随机检测。此法偏重于落实到后进生身上,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端正他们的态度,形成一定的默写习惯。
③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方法是:建立错别字字库。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把自己平时在默写或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等到考试或默词之前加以复习,一般都会起到避免重复犯错的作用。
④《幸运52》“幸运搭档”环节被运用到语文词语复习中。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词语,给关键字注音。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在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包括猜出词语,正确书写词语,给加点字注音,三项内容每个词语分别占40、30、30分,***100分,两个词语***计200分。
B两人在合作时,表演一方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做动作辅以表现,但不能说出题面上的任何一字,也不能进行拆字(例如:油,不能说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由)。两人表现时,声音要洪亮,让全班同学听到。
C在比赛过程中,其他小组应尊重选手且不能发出提示性信息,否则取消比赛资格并受到惩罚。
奖惩规则:
A全班21个小组,200分的为冠军,冠名为“心有灵犀”组,170分的为亚军,冠名为“心心相印”组,160分的为季军,冠名为“心领神会”组。
B在21个小组中,得分最低的小组将受到“惩罚”:写比赛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朗读全本书中所有词语两遍。
5.自主识字和写字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且要 “提高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速度。
一个新的教学单元的生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按“一找、二查、三练、四测、五评、六记”的合作学习方法“据为己有”。
“找”,即在通读的基础上挑出生字词,整理成识字卡片。
“查”,即借助字典、词典独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见义,进而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境义。
“练”,即每天按50字的小训练量练习正楷和行书,加以互报听写、互纠失误等方式逐渐掌握内化。
“测”,即每个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题型范例,结合本单元的字词特点编出一套试题,小组间抽签轮流作答。
“评”,则是由命题小组进行答卷评估,反馈识字和写字效果。
“记”,即有针对性地记住易错的字词,每到考前复习则有一轮系统全面的合作识字与写字强化训练。脑筋,给学生必需的营养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6.教学中及时和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
“教是为了不再教”,这似乎也正是给广大教师坚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字词教学指点了一条迷津。请看下面的专家案例。
示例: 《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小她三岁的弟弟是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一位总工程师,正当盛年,患上绝症,生命即将终结。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在一树盛开的紫藤萝面前,她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投影:盛开的紫藤萝画面)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作者。提醒“藤”“璞”的字音字形)
……
师:“挑逗”一词在这里应该怎样理解?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吗?
(学生不语)
昨天,我在教室门口听到你们班主任说:“某某同学不要讲话了。”然后听到一名同学说:“他挑逗我。”
( 一生立即纠正):我说的不是挑逗,是挑衅。
师:那文中的“挑逗”怎么理解?“逗”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调皮,活泼。作者用这个词写出了花的顽皮可爱。
……
师: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画面?
生:我喜欢这一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就要绽开似的。”
(师板书“沉淀”、“忍俊不禁”两个词,提醒学生“淀”“禁”的读音,并在黑板上注音)
师:“忍俊不禁”是什么意思?
生:忍不住要笑。
师:忍不住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笑应该是怎样的?
生:甜美的,动人的。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领会到,课堂字词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家常菜”。教师不必在花样翻新上动太多的
扪心自问:当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出现字词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在不经意间融入字词教学的元素?这种看似平淡的教学过程其实正包含着高超的教学技巧。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这种技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会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二)阅读教学:
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A.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
当我们为一个个必须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纠缠”着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你(教师)和文本之间是否缺失了许多“链接”?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但是,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们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后站着的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许多语文课,师生们好像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教学状态:品读文本,老师介绍了作者、背景知识,扫清了字词障碍,概括了文章内容,分析了写作特点,就浅尝辄止了。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老师往往只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贴标签式的分析,犹如隔靴挠痒一样,不到位,不深刻。一节一节语文课,平淡的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兴”。日子久了,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有人戏说,这样的语文课真像走马观花,走了个过场。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有效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直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自己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走出文本,“跳出来”,不被某一篇具体的文章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
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语文课,要么死气沉沉,老师一言堂,要么热热闹闹,老师满堂问,总是使人感觉到老师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课程改革以来,许多热热闹闹的语文课或多或少的忽视了文本思想感情这个核心,给人一种肤浅而又隔阂的感觉。
我们不妨来点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
1.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
不可否认,我们对文本的研读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语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应该花在对文本的研读上。(研读透了,目标、重点、难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为了教学的厚积薄发,我们要多花时间研读文本,多研读与文本同类的文章,多研读同一作家的文章,这样的备课就努力已不多见。可能我们有诸多的理由在申辩,但是,没有消化的东西究竟不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把它们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来,也只是“鹦鹉学舌”,在课堂传达的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若干信息的传递,哪里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们在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吗?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关注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的内容,也影响着老师的着力方向。
教师对现成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缺少对文本的专心研究、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导致有时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肤浅甚至错误。例如,有教师用书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二者而”这样解释:“这句话作者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试想想,满怀政治理想、遭遇贬谪、无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时那地,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的生活呢?“闲”的意味复杂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须到苏轼的历史遭遇中、苏轼的人生理想中去寻答案。
3.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所在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和老师都存在着某种隔阂,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会和文本、和老师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阅读中的正常现象。但这些正常现象未必是正确的现象。语文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用自己的慧眼发现隔阂所在,从而去判断、去引导,或给予肯定,或给予纠正。一句话,发现了隔阂所在,利于我们架设以座心灵之桥。
有时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偏差。例如,阅读《背影》不再感动。甚至有人认为父亲攀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并因此对父亲有非议。又如《变色龙》,我们在嘲笑之余还有对走狗的鄙视和愤怒,但偏偏有些学生欣赏他的“机智灵活、善于周旋”。对于这些偏差,我们可能会意外,震惊,但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正确地因势利导,纠正学生偏差的思想航向。
有时候,是我们的认识过于保守。例如《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愚公征服自然的决心和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觉得这样老掉牙的话是自欺欺人。
总之,教师只有以心灵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前提。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她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示例:魏书生老师教学《渔歌子》,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图画,引导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在大脑的荧屏上放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的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的 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说脑子里出现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欢快跳跃的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集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们还可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蜜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B.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
反躬自省:
1.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经常事业朗读教学法吗?
现象:老师分析多,学生放声朗读少
2.你在组织朗读教学时有明确的目的吗?
现象:不分文体都有感情读,没有读透就分角色读;读中没指导,读完没及时评估;喜欢配乐读等。
3.你对朗读教学的处理是否简单化了?
现象:朗读方法简单化,朗读评价简单化
示例:公开课,学生预习不充分,读得结结巴巴,教师耐心陪读完。他把朗读作为了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课堂形式。
对适宜于朗读的课文来说:
1.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2.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3.朗读教学的组织要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范读是引路;慎用齐读;不同形式读放在不同环节
反躬自省:
1.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努力的挖掘?
2.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现象:课堂过于限制(引导刻板,分析肤浅)或过于放任(组织教学随意性强,文本没理解透,急于自主探究)
他山之石:
1.在诵读中品味。“熟读唐诗。。。”
2.在语境中品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在比较中品味
示例:“推”“敲”的故事
四、有效教学,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脑袋上顶的不是个肉球,是会思考的脑袋。
策略一: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学点心理学
读懂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
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交流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策略二:学会沟通
处理问题的原则: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先处理自己情绪,再处理对方情绪!
不要拣气生!
2.表达尊重和关怀。
策略三:做孩子激励大师,唤醒学习动力
1.孩子在迷茫:“我为什么而活?”
物质的目标不堪一击,强大的内动力是精神追求!
让孩子真正内心有力量!!!
例:高中毕业20年,还记得老师早早送到宿舍的温暖的棉袄。我想棉袄的包裹的身躯能不努力学习吗?
2.不做评评家,做建设者。
教育是系统的学习,教师要系统学习,要做到真正的继续教育。
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人生目标、人生使命、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例:城市的孩子到一所希望小学,愤而呼要消灭穷人(贫穷)。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没被唤醒的孩子。
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不会激励
要及时帮助孩子,走进孩子心灵,学会激励。
策略四:让孩子快乐学习
——经常沐浴微笑(标准的微笑:露出你的上下四颗牙)
教师要提升,要学习。有时候父母教师看不透问题的本质。
例:四岁半的孩子问奶奶:“我什么时候退休啊?”
可怜的孩子在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在面对名次分数的询问时,孩子说还有比我差的呢)
不要问学生爱不爱你,你可不可爱?
你如果是金牌教练,你的孩子就能拿金牌。
不要怪孩子,你(教师)的水平如何?
策略五:责任和感恩的培养
四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组织负责
对社会负责
——把责任还给孩子!
例:结婚三年,一方负责的,另一方就不问了。
策略六:积极的心理暗示
试验:闭上眼睛,听:千万别想大西瓜,千万别想红瓤黑子的大西瓜,千万,千万,千万!
——心理暗示,负面暗示起作用!
结束语
四块糖果的启示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不到5分钟的谈话,却让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难忘。让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每块糖果的味道:
第一块糖,奖励遵守时间的好习惯,甜;
第二块糖,奖励尊师爱长的好品质,甜—酸;
第三块糖,奖励见义勇为的精神,甜—酸—苦;
第四块糖,奖励主动承认错误的良知,五味俱全。
在四块糖果的背后,陶先生不同凡响的功力还表现在:
第一, 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事后并未围绕“打人”谈话;
第二, 及时进行调查工作,谈话有备而来;
第三, 谈话超乎心理定式范围,使男生解除心理反抗,情感因素起作用。
第四,从过失中发现优点,心态平和,手法细腻,实事求是。
通过谈话,男生不仅认识了错误,也强化了优点,同时感受到的是理解和鼓励,他还进而可从校长身上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好习惯、好品格都是靠点滴积累的,让我们也像陶先生那样,多用一点心思,为孩子创造机会,从点滴做起。
孩子害病,老师吃药。
孩子学习好的秘密:要想孩子好好学习,教师要天天向上!
人活的是心态!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心态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