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董遇的故事

董遇的故事

这里是关于东汉人董遇的小故事。

从中折射出一点人生的道理,所以分享给大家。

董遇是东汉末年人,当时的学者。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依旧读书。

这里可以说明董遇为了学习不顾亲人的冷嘲热讽,具备钻研精神,真正的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努力学习,笃学如斯,真的不容易。

读书人要耐得住寂寞,不是说你读书读了就会任用你,当然腹有诗书气自华,就算仕途不利,最起码自己的文化知识还是要提高的,隐居不仕的如陶渊明,水镜先生,司马承祯等人。

当然学习到文化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是最好的,可以一酬平生之志,正如李白诗句里说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果有展示才华的机会,能够一展平生所学,为国所用,当然是十分好的。这就是个人理想的实现。

当然,孔子曾说“道不行,乖桴浮于海。此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全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意思是,孔子说:“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着竹筏子到东海去游荡,因该子路能跟随我吧?”子路听说这件事,很喜悦。

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就是得到任用就担任官职,为国为民做事,如果得不到官职,就隐居,比如说乘稃游于海,就是一种隐居的方式。孔子一辈子都在周游列国,可是他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在当时被列国国君所接纳,孔子晚年回到家乡鲁国,专心整理古代典籍《诗经》《春秋》等,晚年的孔子没有担任政务,应该属于一种隐居的状态吧。最起码是闲居的状态。

董遇后来成为了一个对于《道德经》很有研究心得的大儒,并为《道德经》做了注解,而且对于《春秋左传》有一定独到的见解。

这里我还要补充说明一下:董遇能够好学,并且还有一个主要的地方~就是:他的哥哥嘲笑他,但是他却不为所动,也就是人家嘲笑他,他却如如不动,不辩解,也不因为别人嘲笑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就是董遇的高人之处。

碰到一般的人可能都会去争辩,但是董遇没有,继续好学不倦,这就是他的值得推崇的地方,十分的不容易。所谓,胜不骄 败不馁,不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其实,这也是不忘初心的一个表现。

任别人怎么说,董遇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质。

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董遇的故事说明第一要抓紧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少年不知勤学早,阶前梧叶已秋声。求学需要早,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比如董遇读书的时候就默默无闻,潜心治学。

(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