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蕴含生物知识的古诗

蕴含生物知识的古诗

/question/73730643.html?fr=qrl&cid=783&index=1&fr2=query

/question/29155182.html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诗人热情地歌颂了草的无穷生命力。草的种类繁多,凡是茎部细软,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均称之为草。草的根具有很强的营养生殖能力,野火烧了它的地上部分之后,一到春天又会长出新的茎和叶来。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的诗句。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的艰辛,另一方面说明了农作物松土的必要性。绝大多数农作物在栽培过程中,必须进行松土。通过松土使土壤松软,空气流通。在这种情况下,根呼吸作用才能旺盛,呼吸作用旺盛了,根吸收的矿质养料就多,农作物生长就快。同时,通过松土除去杂草,农作物将长得更好。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也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的诗句,意为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收获了万粒子。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现象,地球上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但是,过度繁殖使得后代的数量急剧增加。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过度繁殖的结果必然导致生存斗争。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诗句,人们常用它来赞美蚕的奉献精神,也有人把它引用为格言。诗句中的“死”,实际上是蚕变态发育的一个过程。蚕在幼虫将要变蛹时吐丝结茧,保护自己,在成虫产卵后才死去。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中的句子,意为田野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形象地说明了保护青蛙,农作物丰收的辨证关系。青蛙是有益的两栖动物,它能捕食大量害虫,使农作物增产增收,但是有些地区的人们大肆捕捉青蛙,使得当地的青蛙几乎濒临绝灭,导致农作物—害虫—青蛙这一食物链被破坏,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结果害虫大量繁殖,农作物严重减产。

6.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南宋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外界环境色彩相似,起到了保护自身的作用,所以儿童“无处寻”。动物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都是有利的。动物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7.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声,相煎何太急。

曹植在《七步诗》中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在生物学上它蕴涵着生存斗争之意。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具有一定的限度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叶超翁《游园不值》。诗句大意是:春色是关不住的,尽管园门紧闭,但还是有一枝鲜红浓艳的杏花,不受任何阻碍,冲破樊篱而伸出墙来。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是植物具有的向光性现象。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呢?这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系。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因此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结果,茎就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使植物的茎显示出向光性。这样就导致“一枝红杏出墙来”。

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是诗人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人们在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为了保持体温恒定,皮肤中的血管大多数收缩,血液流量小,因而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少,这样人的体温保持正常,不至于下降。寒冷冬天过后是春天,天气变暖,温度升高,这时人体为了降低体温,皮肤中的血管大多数舒张,血液流量大。在这种情况下,流入脑的血量相对减少,致使脑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就出现困倦、昏昏欲睡的现象。

一山不能存二虎。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说虎是处于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少。

青山绿水、穷山恶水,说明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森林。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指生物的变异现象,根本原因是DNA的变化,即基因变化。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许多植物的开花都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属于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黄花即菊花,属于短日植物,在秋天开放。菊花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有一些植物在移栽的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蒸腾作用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很难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宋·苏轼《蝶恋花》)

被子植物一般先开花后结果,当“花褪残红”时,果实刚开始发育,这属于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漫兴》)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作者此处用人喝酒后的脸红来喻枫树的红叶,甚是绝妙。

为什么有些人喝酒后脸会发红?专家分析这是由于这些人体内天生就缺少一种酶,无法分解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乙醛。因此,饮酒后面部发红,感觉多有不适。

植物叶片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发生变化。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清·秦应阳的《飞蛾》)

飞蛾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所以才会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说法。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

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死而是化蛹成蛾,属于变态发育。

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

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的竞争力非常强,以农民要在中午时把它们锄掉,使之失水死亡,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粮食作物中。人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出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烈日当空照,又在辛勤的劳作,当然会“汗滴禾下土”。

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