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多年的 历史 ,造就了福州 历史 悠久的饮食文化,也使得以烹制山珍海味为主的福州菜,成为了八大菜系闽菜的主体。闽菜在色香味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八大菜系中独具一席。
《福建通志》用“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等诗句,来描绘闽海富庶。而在闽菜里,既有像佛跳墙、鱼翅席、海参席、鱼唇席这样的高档菜系,也有像鱼丸、肉燕、炒粉、牡蛎饼这类的平民小吃。
小吃,吃到撑死
福州鱼丸。 据说上等的福州鱼丸 弹力好,久煮不变质,松涨率好,色泽洁白玲珑晶亮,质嫩滑润清脆,味道鲜美。 福州鱼丸是用鳗鱼、鲨鱼或者淡水鱼肉剁成蓉,然后加甘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制成的丸状食物。
关于福州鱼丸,还有个传说。古时候,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船出闽江口,进了大海,正遇台风袭击。船入港湾避风时,不幸触礁损坏。修船耽延了时间,粮断了,天天以鱼当饭。商人叹道:“天天有鱼,食之生厌。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钓到的一条大鳗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细,抹上薯粉,制成丸子,煮熟一尝别有风味。 事后,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里开设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这位船妇为厨师,独家经营“鱼丸汤”。开头,生意并不兴隆。一天,一位上京应考的举子路过此店就餐。店主热情款待,捧出鱼丸。举子食后,颇觉味道极美,便题赠一诗:
点点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游客迷。
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
店主将诗挂在店堂上,宾客齐来品尝。从此生意兴隆,小店日日春风。“七星鱼丸”也从此得名。
肉燕。 记住,肉燕不是馄饨,千万别认为两者是一样东西,只是叫法不同。馄饨是面皮包裹馅料,而肉燕是肉皮包裹,肉燕皮采用的是上好的猪后腿肉打成泥,然后混入一定比例的薯粉,最后擀成薄如纸的皮儿。在吃的时候,是先用肉燕皮包上肉馅,上锅蒸熟,然后下在滚沸的汤里,或者直接水煮而成,比馄饨多了一个步骤。
细而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宛若燕窝,兼有荤素风味 是用来鉴定肉燕的标准。而肉燕又有太平燕之称,关于太平燕,又有一段典故。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 蕃薯粉 ,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便有“太平燕”之说。
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一道由精肉、淀粉等原料制成的菜品,一碗正宗的福鼎肉片, 应该是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
听老饕说,福鼎肉片一定要加酸、辣才够味,而且最好是福鼎本地的米醋和辣椒。然后在盛汤前,碗里撒些香菜;或者是盛好肉片之后,再往碗里撒点,这些香菜不至于泡的太烂。
福鼎肉片也有个传说,相传,明朝初期,南京丹徒县城郊村里有位青年叫吴旺三,为人诚恳朴实,勤劳果敢。他于偶然中结识了邻村一位苏姓姑娘,姑娘漂亮聪颖,贤淑有德。一来二去中,两人互生爱慕之情。到了婚嫁年龄时,吴旺三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不料于此同时,有个叫董七的青年也看上了苏姓姑娘,并扬言非她不娶,董七是村中大户人家的子弟,在当地很有势头。但是吴旺三并没有退缩。到了订亲那天,董七果然也携了一份比旺三厚十几倍的聘礼来了,两家撞到了一块,互不相让,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姑娘站出来解围说,两家都很有情意,她哪家都不愿得罪。于是她出一道题,谁完成得好,她就嫁给谁。姑娘的题目很简单,她从两家送来的猪脚上各一取下一斤瘦肉,要两个人现场做出一道菜来,用来招待今天来她家里的七八个客人。一斤瘦肉七八个人吃,就是切成丁,一个人也只能吃上一小块呀,还怎么能招待客人呢。董七很聪明,他二话不说,将瘦肉切成丁,先煮了一锅肉粥。这样,旺三便不能再做这道菜了。但是旺三并不慌张,他将瘦肉剁得碎碎的,再和上家常淀粉,这样一斤肉变成了两斤,再用手揪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水中煮熟,加入一些调料,用小碗,居然能够打上十来碗。这东西人们还是第一次吃到,吃到嘴里嫩滑爽口,都边吃边赞不绝口,就连董七吃了也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好拿上聘礼悻悻离去。事后人们问旺三这菜叫什么名称,旺三想了想说是叫肉圆,因为是它圆了他和姑娘的婚事。后来,旺三不幸早逝,苏氏为避战乱携子迁居到西阳,是为西阳吴氏的先祖母。肉圆的做法也从苏氏手中代代传承下来,由于当地圆与丸的音相同,渐渐地人们便叫为肉丸,又称肉片。
沙茶面
起源于福建厦门,是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台湾地区、东南亚地区著名的汤类面食小吃,在中国的沙茶面分有闽南的沙茶,广东潮汕的沙茶等风味,而其中以厦门的沙茶面为典范。
沙茶面最常见的做法是,碱水油面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心、猪肝、猪腰、鸭腱、鸭血、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当然,各地区做法各有不同)。
一碗顶级的沙茶面, 其妙处在于汤头,那个味道,咸鲜香辣, 吃过以后让人念念不忘。
而关于沙茶面的传说,又是那么令人感动。18世纪末的厦门,普陀山脚(现今的南普陀)住着一户人家,世代捕鱼为生。父亲早逝,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小小的肩膀早早的担起了一切。不幸,一场巨风卷走正在打渔的儿子!自此十年,杳无音讯;绝望的母亲哭瞎双眼,味蕾尽失!
幸运的儿子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在船上当厨工,他发现印尼人煮肉都喜欢下一种叫沙茶的粉末。这样煮的肉色香味俱全!他心想要是能回家,一定给母亲煮这样的肉吃!10年后,年轻人终于随船回到了厦门,看到枯瘦苍老的母亲,儿子心如刀割;决定要好好的孝顺母亲! 虽然儿子精心照料,妈妈却依然毫无味觉;一日,他买来妈妈最爱的花生。将花生研磨成粉,加入骨汤做的面条里,母亲吃了一口竟然说:味道好淡啊!儿子欣喜若狂,去拿盐巴;发现盐巴用光,情急之下翻倒印尼带回的沙茶粉,于是,用它代替盐巴往面条上洒了些许。不料,母亲边吃面条边说:这是什么啊,太好吃了!儿子凑近这碗面闻,果然浓香四溢。从此母亲的味觉竟恢复了。 后来,为了生计;年轻人把煮好的沙茶面挑到码头和渔民交换一些日用品和鱼,渐渐的越来越多的船为了这碗闻名乡里沙茶面而停靠!时至今日,这碗为孝心而诞生的沙茶面;已经成为福建小吃的代名词!
好了,写完了,下飞机就开吃,吃到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