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翻检2004年8、9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时,看到了内蒙古牛致远先生的文章,题为《<项脊轩志>备课札记》(下称牛文),牛文对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文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句之断句,不以为然,认为将此断句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方为正确。我们认为,断句实际上关涉到词义句意乃至文意之理解,故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在此与牛文作者商榷,并教正于同仁方家。
牛文认为宜断句为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理由主要有:其一,《辞海》(合订本)等辞书立有“门墙”之词条;其二,注家和选本有断句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先例。两点理由言之凿凿,似乎坐实了作者的观点,然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翻检《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其中均确有“门墙”的词条。但能否据此便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断句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呢?答案是否定的。
牛文作者根据《辞海》中“门墙”的义项(2),推断道:“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门墙”之意义,显然比较适合于《辞海(中)》的义项(2):“犹言家门或家门口”,愚以为此说至少存有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表述上的。如此表述给人以主从倒置、不合逻辑之嫌,不应是“‘门墙’之意义,显然比较适合于《辞海(中)》的义项(2)”,循着牛先生的思路,而应表述为“‘用《辞海(中)》的义项(2)’,来诠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句中的‘门墙’一词较为允当”之类。
其二,内容上的。不知何故,牛文作者对紧随《辞海(中)》的义项(2)其后的附例,居然视而不见,不加研究。此例为唐彦谦《夏日访友》诗中的诗句“童子立门墙,问我向何处”,该例中的“门墙”训为 “家门或家门口”(炎黄财经网,为您提供专业财经资讯),的确甚是妥帖。笔者认为,《辞海(中)》 “门墙” 一词义项(2),用以解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句中 的“门墙”,是难以说通的,显得牵强。其理由再简单不过, “家门口”者何意?“家门跟前”①之类是也,故以此诠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中的“门墙”之不相合则颇为显豁。平心而论,牛文作者大概也考虑到这一点,便灵机一动,将义项中“家门口”的“家”极为“艺术”地去掉了事,于是牛文中就有了对 “内外多置小门墙”之 “确诂”--“里里外外开设了许多小门口”,但这样的“确诂”,虽消除了“许多小家门口”的含混不清,却避免不了 “小门口”的歧义多解,是“小门的旁边”,还是“小门的口”?
译句中没有明确的言语指向。
显然我们不能根据《辞海》等辞书立有“门墙”之词条,就断句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得考查词条义项是否有适合于断句后的“门墙”一词。很遗憾,辞书里“门墙”诸义项,验之于上下文语境,并无适合句中“门墙”一词的。可见,持“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断句说者,其断句之误实际是因词义理解之误所致。
至于牛文中所引证的诸例,亦不能作为断句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之佐证。尽管有诸如朱东润先生等,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断句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之陈例,然笔者斗胆认为,如此断句并无充分之理由,是不当的。事实上这一句读之分歧早已存在,诸家注本各执一端,断句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之例也不少,如《文言难句例解》②,《古文观止新编》③,《古代散文选》④等。
问题在于,却鲜有人对此种断句之理由加以说明的,其观点只是体现于其所在的断句中。众所周知,句子之间断句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句意,造成表意差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底如何断句?笔者认为,“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是诠释词义、翻译文言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正如王力先生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论及训诂注意时强调的那样,“词义是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⑤,亦即必须符合特定的上下文语境。明乎此,对本文所讨论的两句之间该如何断句,想必我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确定词义句读时,牛文中提到了“揆诸前后文意”,牛先生注意到此,值得肯定,因为准确“揆诸前后文意”,便能准确地确定词义句读。
那么牛文中又是如何“揆诸前后文意”的呢?细读牛文,我们又不无遗憾,原来牛文作者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上下文之分析,只以“揆诸前后文意”一笔带过,实属语焉不详。
首先,具体地“揆诸前后文意”,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归有光正是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句所在的自然段里,借助于对“诸父异爨”、庭院由通到隔的变故之客观叙述,发抒“人事沧桑之慨”⑥。作者对“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的经过交待得十分清楚,是缘于作者归有光对用以分割诸叔伯的“墙”刻骨铭心的记忆。准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于归有光而言,这堵“墙”曾不时萦绕在其心胸,并化在其血液里,所以作者于文中回想起“诸父异爨”的情形,当然就忘不了当时那--庭院由通到隔“往往而是”的“墙”,同时也是令他凄然 “可悲”⑦的“墙”,再加之令叔伯们分道扬镳的许多 “小门”,于是就有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那情与景偕的表达。笔者认为这就是归有光关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之“前后文意”。
我们认为如此之“文意”分析才合乎特定的上下文语境和作者情感。《古文观止新编》⑧中,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翻译和断句,可以说是切合上下文语境的,因而也准确地把握了“前后文意”。其译文是“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
其次,再具体到“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句语境之微观分析。我们知道,文中 “墙”为“诸父异爨”用以分隔叔伯各人居住范围的,“往往而是”的,作者所指无疑当为“墙”,故“墙”理应属下句;若理解为“往往而是”句前省略了主语“小门墙”,则不合常情(“门”不可能到处都是)。
“内外多置小门墙”中的“门墙”词义,若采《汉语大词典》中 “门墙”之义项①⑨来诠释,同样也不合语境和常情,”,“院墙”“往往而是”,就意味着“大门”也随之变成了到处都是,因此处的“院墙”是“连接大门处的“往往而是”,此同样有违常情。如此不同层面“揆诸前后文意”,不知牛文作者以为然否?
综上所述,断句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有悖原文语意,也不符常情;断句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则诸多问题涣然冰释,译句文从句顺。所以我们认为,教材如此断句并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