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说是“好汉不娶二婚女”。这话的意思,是不是就是说女人只要是二婚,就没有好的男人愿意娶了呢?
实际上还真不是。
这不,在《水浒传》里就有这么一个二婚女人,不但嫁给了好汉,还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这个女人叫作潘巧云,她嫁给的男人,就是“病关索杨雄”。
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
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
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
照见本来心,方便多竟究。
心地若无私,何用求天佑。
诗中前两句,提到的《楞伽经》和《华严咒》,都是佛家的经书。
这跟两人的二婚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接下来的两句诗,更是提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事。
这又有什么暗喻呢?
暂且不管,先来聊一下潘巧云和杨雄。
说起潘巧云,《水浒传》里说她先是嫁给了一个姓王的押司,只不过后来王押司死了,于是就又嫁给了杨雄。
很明显,是个二婚。
关于杨雄,《水浒传》里说他是蓟州府的“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也就是在监狱里当狱警,同时还兼任行刑的刽子手。
杨雄之前有没有结过婚呢?书中没有说。
不过他应该不是一个好老公。最起码,他老婆潘巧云是这么认为的。
她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我的老公,一个月倒有二十来日当牢上宿。”
一个月总***才30天,居然有20多天,杨雄都在监狱里过夜。
这也就难怪,当潘巧云说这话时,她身边会有另一个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还是个和尚。
他就是裴如海。
聊到这里,我们再来看“好汉不娶二婚女”这句俗话,其实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在两性关系中,有一个现象,就是两个人分开的时间久了,就越记得对方的好,反而忘记了对方的不好。再加上女人,又大多喜欢比较。
于是,女人在第二次婚姻中,就会犯这样一个错误:
拿前任和现任比较。
如果前任已经不在世,那这种比较就相当残酷了,现任根本就没有胜算可言。
活人是永远比不过死人的。
因为死人已死,不但不会再犯错,之前犯的错还在一点点消失。而活着的人,却几乎每天都在你眼前,每天都在各种犯错。
试想一下,会是什么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杨雄火起,潘巧云会哭诉:
“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在潘巧云心里,杨雄是比不过她前夫王押司的。
一个二婚女人,内心骚浪,对现任老公还诸多不满,偏偏这时候还遇到了一个可心的人,虽然是个秃头和尚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想都不用想。
接下来,咱们来聊好汉。
说起《水浒传》里面的这些个好汉,基本有这么两个问题(矮脚虎王英除外):一个是对漂亮女人,好像都不是很有兴趣;一个是脾气都挺暴,动不动就要打要杀。
话说石秀去捉奸,抓住了报信的头陀,还有和尚裴如海,根本就没想过要去报官,几刀下去就都宰了。还有杨雄,自己就是管犯人的,结果实锤了自己老婆跟裴如海有奸情后,连小丫鬟迎儿都没放过。
所以,为什么说俗话说“好汉不娶二婚女”?
因为这两种人,根本就不是一路的。
一个是尝过男欢女爱滋味的人,耐不住寂寞。一个是把男女之事看得很淡的人,脾气还火爆。这两种人搞在一起,很容易搞出人命来。
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
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
这个故事里的人,都喜欢拿佛说事。
裴如海借着佛的由头,勾搭别人老婆;潘巧云借着佛的由头,背着老公偷和尚;杨雄借着佛的由头,把老婆诓山上给杀了。只有石秀,见了冷笑,心想“似此有甚功德”,可杨雄诓老婆上山这主意,还是他给出的。
像这些人,捧着本经书,整天又看又念的,有什么用?
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
照见本来心,方便多竟究。
佛经是劝人心怀慈悲的。
可自己心里的冤结放不下,佛又有什么用?
所以未礼佛,先理心。
实际上:
心地若无私,何用求天佑。
一个人只要心地无私,根本就用不着求神拜佛、念经打坐。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种下什么样的因,就结什么样的果。
裴如海勾引别人老婆,被石秀三四刀刺死;潘巧云背着丈夫偷和尚,被杨雄刨了心肝。石秀和杨雄,杀了人跑到梁山入伙,就没事了吗?还不是一个被乱箭射死,一个背后生疮,活活疼死。
所以,与人多友善,遇事多包涵,从来就没有错。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且仅在“今日头条”发布,抄袭者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