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反 衬
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现实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事物,是互为依存,互相联系的.在互相联系中又互为表现,互相衬托.在诗歌中,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衬托主要对象,作为一种艺木表现手法,称为“反讨”.
要掌握这一表现手法,诗人的慧眼就要善于在各种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看出对立,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中找出联系.艾青说:“诗人愈能给事物以联系的思考和观察,愈能产生生活的形象,诗人使各种分离的事物寻找到形象的联系”(《诗论》).
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即所谓情借景生,景随情活,达到情景交融.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前人在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景来衬托“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亡国之痛,情景之间达到了统一.
反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蜡其哀乐.”
现在部颁的初中第四册语文课本中同时选了两首诗.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众口争传的好诗,还被谱成琴曲,称作《阳关三叠》.这首诗的妙处正是“以乐景写哀”.被送者就要西出阳关,进入到一片陌生的荒漠中去了.从此,他再也看不到如此清新的景物,再也见不着如此深情的友人了,再饮一杯,流连片刻吧——惜别的心情也更加沉重,眼前的景物也更值得留恋.
另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的景象是凄凉的,然而,作者却给这位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董大鼓足了勇气,增强了信念.前途是光明的,到处都会有亲切的朋友接待你.用不着动心,去吧……
这是“以哀景写乐”,是一种“朋友遍天下”的欢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社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在连年的战祸和离乱生活中,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真是大喜过望,应该是“初闻全家笑开颜”才是,怎么反倒“涕泪满农裳”呢?杜甫这样写是否违背了感情的真实呢?没有!原来这“涕泪满衣棠”的举动.正是“喜欲狂”的精神现象.前年我国女排在世界杯决赛中和日本队对垒,经过全力拼搏,终于夺得冠军.比赛结束,队员们却抱头痛哭.这一镜头使得许多在电视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动得落泪了.她们痛苦吗?当然不是,这正是“喜欲狂”的表现.“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范仲淹:《潜溪诗眼》).感情由于强烈的激动,喜极而悲,“初闻涕泪满衣裳”是符合这一心理特征的.
“强作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优集”(《杜甫:《百优集行》.仇兆鳌注:“笑语供主人,说穷途作客之态最苦”.这里显然是以喜衬悲,这是一种压抑着无限痛苦的笑,一种令人辛酸的笑.深刻地揭示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柳宗元).唯其反常,才显得深刻而强烈.
在写动和静的关系上,古人的一些独出心裁的名句更为历代诗家所津津乐道.南朝梁代的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震惊了诗坛,博得了“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梁书.文学传》)的美誉.
王安石无疑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早些时候,他也写过“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这样的诗句,和王籍是同一境界.但他对“幽”的理解却有些偏颇,受到了后人的非议.他认为鸟鸣会破坏山林的幽静.因此,在他写的《钟山即事》中就有“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句子.后人讥笑他这种修改是“点金成铁”.因为王籍所着眼的是“幽静”.幽,是一种动态中的安静,给人一种清致、舒恬的感觉.所以蝉噪、鸟鸣反倒增进了山林的清幽感.王安石的错误是他把“静”绝对化了,过份的寂静,没有生物的世界,只能唤起荒凉、孤寂乃至恐怖的感觉,决不是清幽安静的环境.“一鸟不鸣翻旧案,前人应笑后人痴”(吴之振:《论诗偶成》).王安石遭到人们的责难,也就毋怪其然了.
善用动静反衬,在艺术上往往会造成异峰突起的艺术效果.请看元帅诗人陈毅写的小词《亿江南》:“天放睛,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游击队在群山万壑中转战奔波已十分疲乏,逢到这样的好天良夜,面对拂拂清风,理应痛痛快抉地睡一觉.然而,作为革命战士,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敌人的突然来袭,“梦中念敌情”一句,写出了游击健儿对敌人保持充分戒备的心理,和对待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拂拂清风的好天良夜,看似平静,实际上却是一个杀机四伏的险恶环境,“森森万树”在游击队员眼里都成了“云屯”般包围着他们的敌军.“梦中念敌情”正是革命战士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迎敌的精神面貌.这里的静是表象,动则是内心世界,以外静衬内动,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许多互相对立的事物中,如贫与富,虚与实、美与丑、远与近等,都可从中找出它们互相联系的那一点来加以反衬.大家可以自加揣摩体会.这里举一个例:
一个是那样黑,/黑得象紫檀木;/一个是那样白,/白得象棉絮,/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住的哭;/一个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艾青:《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这是艾青在五十年代中出国在里约热内卢写的.诗人从主人和奴仆,白与黑、舒适和可怜,哭泣和唱歌等一系列对立的事物中找到了内在联系,全诗运用反衬,深刻地刻刘了黑人小保姆的忧伤和痛苦.比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更有过而无不及.
反衬这种手法运用得好,确能出人意表,令人拍案叫绝.再看流沙河的一首诗:
邻居脸上多春色,/夜夜邀我作客./满嘴巴的酒气,/一肚皮的牢骚,/待我极亲热./最近造反当了官,/脸上忽来秋色./猛揭我的“放毒”,/狠批我的“复辟”,/交情竟断绝/他家小狗太糊涂,/依旧对我摇尾又舔舌,/我说不要这样他了,/它却听不懂,/语言有隔阂.(流沙河:《故园六首之四·芳邻》).
用语言不通的狗,来反衬语言相通的人,狗尚念旧情,人却是“一阔脸就变”,趋炎附势,连狗都不如,真是入木三分,妙不可言!
还有一种“反说”,或叫做“拗说”,即句意不是直接地表达,而是正来反说,反来正说.后面的句意否定前面的句意,而诗人的本意却在这种否定中更加得到强调.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浇愁愁更愁”之类,也可以把它归入“反衬”中去.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搂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宋·谢枋得:《蚕妇吟》)
这里,“不信”是反说,事实却是不信也得信.以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来反衬蚕妇育蚕的幸劳.而蚕扫的辛劳的结果,却是为了供那些满身绮罗的“玉人”去歌舞.这就使得诗人的本意突现,诗的意境更加深化.
诗人臧克家一九四五年写的《消息》一诗,全诗只有两句:
一听到最后胜利的消息, 故乡,顿然离我遥远了.
八年抗战,千里流亡,无日不在怀念家乡.一旦听到胜利的消息,心花怒放,安排归计却又砍归未得.这种心情就寄寓在这反说的“遥远”之中.他的另一首《有的人》,也是反说其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显然,作者通过这种反说来点明生命的意义.再如诗人郭小川著名诗篇《团泊洼的秋天》中的句子: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几乎全是反说,却正是吐露了对“四人帮”强压的怒火,塑造了坚贞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反衬并不只是诗的“专利”.它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便是著名的一例.诗,除了继承祖先的优秀遗产外,也应向其他姊妹艺术学习,以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