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 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 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 其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 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崐”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垓下歌》与《大风歌》同体裁、同风格、同时代,故亦同可信。《史记》载,公元前202年,失势的项羽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也有史书说“垓下”在河南省鹿邑县境内)“垓下”之地受汉军围困,当夜半闻听“四面楚歌”之时,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之;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把这段文字里的《垓下歌》凝练一下,道出的是以下意思:想我项某“力可拔山、气可盖世;时运不佳,骓马不驰;骓马不驰,无可奈何;虞呀虞呀,把你如何?”一面是昔日叱咤风云的缅怀,一面是今日无何奈何的太息。这样好的美人、这样好的骏马,只是道出“奈何、若何”是绝对不成的,总该有个结局才是。骓呢,被项送给了劝他渡江后东山再起的一位好心的船夫。虞呢,其去处多了份悲壮。据一些杂史载,听罢项羽的“垓下歌”后,美人虞即作以下之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吟几遍后,虞姬饮泪自刎。项羽只是无奈何,并没有逼虞姬死。虞姬是自觉的将自己的生命与大王的意气相连,又以大王的意气与汉兵的略地相连,坦然而死,释然而去,没有哀怨,没有乞怜。忠女?烈女?悲女?痴女?呆女?无法评判。只是后世的《霸王别姬》街谈巷议、火暴异常。是同情还是讽刺?是歌颂还是悲哀?百姓之说仍是百人百味、口径不一。不过其中倒是透出国人思维的东方特色--曲折、委婉、含蓄、隐晦。比如歌颂刘邦吧,不说他成功之日的威武豪壮,只说他势单力薄时的聪明睿智,所以《鸿门宴》久演不衰。轮到刘邦的败将项羽,不说他垓下溃军后孤家寡人的如何狼狈,只颂他与美人、骏马诀别的如何悲壮!令人称奇的是《霸王别姬》的口碑决不亚于《鸿门宴》!不过,始终令人多疑的是虞姬的诗句,汉乐府前的诗多是四、六、七言句,此诗五言句,是一疑;形似五绝,韵似五绝,平仄不似五绝,应属律诗前的过渡体,是二疑;有古风之韵,非古风之体,许是古风体处在动荡之时,是三疑。由此推测,虞诗最早只能生成于汉乐府诗兴起之前后,应该是汉武帝时代的诗,其时距垓下之战已远离半个世纪了。虞诗应是后人的好意之托,用心可谓良苦。《垓下歌》虽简,却透露出项羽的人格特征。项羽何许人?祖封于项地故姓项,名籍字羽,与刘邦是江苏老乡、结义兄弟、冤家对头、历史镜子。史书记载他“少时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气得他叔叔项梁大怒。他却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授他堪称“万人敌”的兵法。他虽因此特高兴,仍然不肯深钻到底,最终也是略知大意。项羽人格上可称之为五大特征:1、胆壮。少时曾见到秦始皇游浙江会稽,声言“彼可取而代也”,叔叔项梁为其胆略抱负深感惊奇。2、力大。“籍长11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所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诩应该不是吹牛。3、手狠。知陈涉大泽乡起义后,禀叔父之命独闯当地会稽守府,只身仗剑击杀府衙“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服”。4、刚愎。鸿门宴不听范增劝,放得刘邦猛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后来刘邦又采用陈平的计谋离间项羽与范增,范增终因项羽的疑忌而离走,中途背部发恶疮而死。至此,项羽最终失去了成就他既得霸业的最最重要、也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智囊。由此也透露出项的刚愎中又隐含着寡断。5、无信。一次两军阵前被刘邦历数十大罪状,其中虽不免有牵强攻击之语,然杀宋义、杀子婴、杀义帝以及坑秦降卒20万等确属无信、无义之举。这些特点可概括为“猛、直、贪、短、薄”五字,有了这五字,项羽举事的虎头蛇尾、初兴后败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的说项之所以败于刘邦乃因项的属下是旧时六国贵族,各怀心腹事,不比刘邦统帅的以农民起义军为主体的汉军。其实刘邦的手下也是各怀心腹事,不然,何故前前后后封了那么多的异姓王?还不是以利抚之、稳之、拢之?再不然,又何故势稳之后将其一一铲除另封刘姓王?还不是家天下更安稳、更放心?所以,成败与否应取决于项、刘自身,所率队伍之成分应该是次要的,况且队伍成分的改善也往往取决于统帅者的声望与才能。述至此聊以诗赞:俗评项羽枉添情,戏演别姬千古风。霸日肠柔多寡断,穷时气短少从容。诗书有益生来厌,阵法无敌死未精。愧见江东不再渡,挥虹断颈亦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