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有感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当时,诗人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蝉》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是“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意思是∶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这两句诗写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诗句的弦外之音,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不需要权势的帮助,自能美名传留,流芳千古。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关节,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之道。
如今,人们常常引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形容做官做人都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来自人格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