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个古老而严重的疾病,它在古代被称为“嵒”。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交流,癌症的认知逐渐深入,并在不同的文化中获得了不同的名字。
0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强行打开了我国的国门。面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变局,我国人民不得不迅速应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并翻译西方的文献。然而,我国传统的字词很难准确对应西方的单词,于是借字造词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些新词汇的出现方便了中国与西方的接轨,但同时也使得中国人与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尤其在阅读古籍时更为明显。其中,“癌”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翻阅古代医书时,很少能看到“癌”这个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人不知道癌症的存在,也不代表古代没有关于癌症的药方。
02西医认为,人体是由最基本的单位——细胞构成的。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内大约有3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但它们并不是不朽的,细胞会有一定的寿命。然而,对人体来说,这些细胞的存活至关重要,因此,当细胞死亡时,新的细胞会取而代之。人体内还有一种叫做干细胞的细胞,它们负责生产新的小细胞,以保持人体的平衡。然而,一些细胞会发生变异,成为癌细胞,它们不再服从指令,只想“躺平”,依赖人体提供的养分挥霍自己。大部分癌细胞在产生初期就会被免疫系统清除,但如果免疫系统失效,癌细胞就会迅速繁殖扩散,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古代,中医对于癌症的认知也逐渐加深。最早,中医将癌症归类为一种“瘤病”,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肠瘤、骨瘤、筋瘤等。然而,随着对癌症了解的深入,人们发现癌症与普通的瘤病不同,癌症的肿块特点独特且坚硬。因此,人们开始使用“嵒”这个字来称呼癌症,因为癌症的肿块形状与岩石相似。古代中医在对癌症的治疗上尝试了许多方法,但由于癌症的复杂性,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中医的探索还是有一定成果的,发现了一些对癌症有抑制作用的草药。
03癌字真正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是受到日本借字潮的影响。近代,日本率先融入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著作。然而,由于日本自身的文化底蕴有限,他们开始从我国借用汉字进行翻译。在翻译“癌症”一词时,日本人选择借用“癌肿”这两个字。随后,许多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他们发现日本已经创造了许多新的中文词汇用于翻译西方书籍。因此,这些中国学生将日本创造的词汇接受并传回中国,从而使得“癌”这个字逐渐成为癌症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