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象征青年一代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失去的青春等一切美好的东西。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选自《诗刊》1980年第10期,作者梁小斌,这首诗以“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意象系列,艺术地概括了“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精神处境和心理状态:他们有过迷惘和失落,但并不失却生活信心,在历经劫难后学会了追求和思考。
全诗原文如下:
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我还想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文革”结束后不久,当时中国正处在解放思想、弃旧图新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一代青年从十年动乱中走过来,满身伤痕,精神迷惘。这首诗正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一段特殊思想历程,展示了他们在新时代面前的困惑和思考。
诗歌主要采用象征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主题意蕴。这种象征意义的获得,首先是通过将“钥匙”这一日常生活化的普通、具体的事物与“中国”这一抽象而庞大的概念加以并列、对峙而造成的。诗题就是“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样的并置,势必激发读者从“钥匙”的意象中考虑深层的象征意蕴,同时也蕴含了作品广阔的诗意空间。
然后,诗歌又通过“钥匙”这一意象,引申描绘了与此相关的“抽屉”、“画片”、“三叶草”及《海涅歌谣》等意象,这些事物都是抒情主人公必须通过“钥匙”这一中介才可以获得的,从而将这些意象组接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并且将其与“蓝天”、“太阳”等意象对照,以回忆的语调对孩童时代的过失给予沉痛的悔过和反思,并赋予“寻找钥匙”以丰厚的象征意蕴。
象征化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控诉避开了直露的政治性评述,从而显示了浓厚的个性色彩,而且也大大增强了诗意的涵盖面和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