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为国为民的诗句

关于为国为民的诗句

1.古代为国为民的古诗有哪些

古代为国为民的古诗如下:

1.《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出塞二首·其一》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搜集表现为国为民精神的诗句

男儿何不当走狗,卖掉中华五十州。

请君且看教科书,几个英雄威名留?

人说历史后人写,后人不记祖先仇。

只说英雄违天命,阻碍融合逆潮流。

岳飞功高非英雄,冉闵屠胡万事休。

天祥成功张煌言,不及施琅一走狗。

满夷胡虏成兄弟,民族融合是主流。

五胡乱华无人记,扬州十日血白流。

清宫大戏连台唱,康熙雍正人心收。

汉丨人皆成胡人狗,可喜之辈也风流。

秦桧三桂弹冠庆,我辈如今能出头。

他朝日寇来融合,中华家庭添新口。

开门焚香来庆祝,民族突破五十六。

3.形容爱国爱民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4.有关爱民的诗句

1、白居易《别州民》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2、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白居易《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3、体生疾苦心憯凄,民得和平君恺悌。——白居易《骠国乐》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6、南楚凋残后,疲民赖尔怜。——刘长卿《送青苗郑判官归江西》

7、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范仲淹《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