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我带来的《金城北楼》诗词鉴赏。
《金城北楼》原文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注释
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
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赏析
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之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在这空间里,可以抒情,可以咏史,可以伤怀,给人以绝大的想象空间。根据诗中“城头残月势如弓”一句,可知诗人是在秋天一个残月尚未西沉的早晨登楼赏景的。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凉州。登楼之后,很自然地放眼即将西行的征途上的风光:只见晴空丽日,山水如画;辽阔的天宇下,黄河滔滔流水自西而来,奔向远方,傍河的群山向河西连绵而去。塞上逢秋,天高气爽,金城的秋色,在诗人眼中却比咫尺图画还美。这两句中,“满晴空’的‘满”字,“胜画中”的“胜”字,都是饱含感情笔墨,倾注了诗人对金城秋色的由衷赞美之情。
颔联写来极有气势,极有塞外特色,水月之间仿佛满是刀枪剑戟。而且水流得急,月势极静,两相映衬,反而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西北塞上地势高峨,天际残月,给诗人以近在城头的感受,没有亲身感受,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盛唐诗人岑参描写凉州秋天傍晚的新月时,这样咏唱:“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可谓异曲同工。这两句诗,描写了金城秋色的近景,壮美如画,有声有色。
颈联由具体写景转入抒发感慨,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溢于字里行间。“垂竿已羡磻溪老”这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已经结束了无所作为的闲散生活,此次千里西行,将要有所作为。诗人在回顾以往失意、困顿的生活时,吟味了“塞上翁’的典故,对即将在哥舒翰幕府中作事,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尾联写边疆生涯。无论是戍守还是征战,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出征立功,对战士们来说始终都是祸不是福,那一直以来凄凉的笛音就是最有力的明证。这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同类诗作中,难有与此比肩者。“至今羌笛怨无穷”,守边士卒在羌笛声中流露出来无限哀怨的情思。唐代边塞战争频繁、广大士卒久戍不归,在高昂的士气中也交织着思归不得的愁怨。盛唐诗人王之涣咏叹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咏叹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咏叹,好比是盛唐边塞诗交响乐中的一曲变调,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边塞军中存在的复杂的矛盾。诗人高适在即将赴凉州之际,登楼赏景的`同时,放眼河西边塞,自然会联想到自古以来战争不息,边塞不宁的问题,更加激发了报国安边的感奋情绪。最后两句的发问:请问边境上如今还有什么情况呢,为什么守边士卒的羌笛声中传出了深深的哀怨。“怨无穷”传达出戍边战士和自己对久战不息的忧怨之情,是深沉而又含蓄的感慨,感慨声中蕴含着诗人自己以“塞上长城”自许的情志,因而是无须他人来回答的。
全诗先写远望所见,呈现出一派宏大、悲壮之景,并在此景之中表达了诗人的祸福观,最后以无限伤感的简洁笔墨勾画了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读来确如一位人情练达的老人在娓娓评论人情世故,在叙述一个平常的故事,但我们只要稍稍细想一下,便会发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就是诗人自己,那份悲哀与强言练达读来更令人感慨叹息。
《金城北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唐]高适《金城北楼》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
1、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之时。
2、湍(tuān):急流的水。
3、磻(pán)溪:水名,在今陕西宝鸡东南,传说为姜太公未遇文王时垂钓处。见《韩诗外传》卷8。磻溪老:指姜太公。
4、体道:领会、体会玄理。塞上:边疆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翁:老人的泛称。塞上翁: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中的老者。
5、边庭:边地。更:经历。
6、怨:表面上是羌笛的怨声,其实也是诗人的怨声。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诗中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高适隐身渔樵数十年,刚做了几年县尉又不堪吏役辞掉了,可谓饱尝世途的艰辛。此次赴陇右幕府,虽是他所渴求的,但前途如何,未可预卜。诗的前四句,描绘出了塞外风光的苍凉雄壮。首联起句宏伟,写诗人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颔联“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将水流的湍急、残月的静谧,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以姜太公和塞上翁的典故,写出自己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眼下的边关并不安宁,社会也不太平,幽怨的笛声,是对富国强兵的期盼,是对戍守边疆英雄的呼唤,更是对边关形势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