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多读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 流 发 向 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

 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三行诗,读完之后找同学试着翻译一下。

 师:诗人晚上出发,看到了这些景色会有什么心情呢?再读第四行诗,想一想诗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读第一句)对,但是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这一句为什么不用“思月不见”呢?(这里的月亮是一种寄托,诗人借月亮寄托了对故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时而被两岸的高山挡着,使诗人更增添了对亲友的思念)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亲友。)

 ⒊再整体感悟古诗

 师:请大家通读全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来。(点人说)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根据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幻灯片)请大家齐声读一读。

 师: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呢?(多点人读,自己读,再找人读,齐读)

 师:现在,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假设我们自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读的更好。(角色读)

 师:大家一起试着读一下!(齐读)

 三、巩固加深,理解背诵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对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背诵一下这首诗呢?(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背诵。)全班一起看图背诵一下。

 师:大家背的不错,再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地点,再背一背。

 师: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们再试着看着这些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背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师:再齐读诗文,刚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点记忆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学能最先熟练的记忆。

 (集体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本。会背的同学请举手,点人背。)

 四、课外拓展

 师:诗人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4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