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写植物的诗歌只有一首:《树》写于1940年春天。
原文: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首诗可能是对友情的描述和赞扬,也可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诠释,还可能是对自由生命的渴望与思考。正是由于意象多样化的缘故,此诗才具有发人思的魅力。全诗字行齐整,颇有现代派诗的格式风范。
《树》写于1940年春天,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艾青正是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
名家点评:
当代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於可训《新诗文体二十二讲》:如《树》这首诗,“树”的鲜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呈现出来的,但却含蓄蕴藉,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这种质朴、明快的语言风格,一方面是来自现代大众口语的滋养,另一方面似乎也与象征派乃至意象派的诗语的影响不无关系。当代作家周良沛《中国新诗库·六集》:诗人不是搞抽象艺术的抽象,是在写实的,有很鲜明的具象下,进行认识更有概括力而倾向哲学的抽象。
此诗要说它含义是不确定的,但它在文字上又非常明白地说明了“在泥土的覆盖下”的植物的自然现象。可以从它感受到看问题要相互联系的思想,受启迪于一种方法论。
在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有人说我们是“一盘散沙”时,也可以从它想到命运相联的人民,总有割不断的根的相联。凡此种种,它还留有许多可以根据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去联系和联想的空间。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诗人没有就事写事,而是透过事物,抽象于哲学又还原于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