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仓颉庙的作文1000字

关于仓颉庙的作文1000字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坐北面南,北临黄龙山、南望洛河水,占地17亩,呈南北长方形状,高墙厚垣环绕四周,建筑布局完整,庙内建筑庄重古朴,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

殿宇系元、明、清为主的遗存,戏楼殿厅间有彩绘壁画,虽经久剥落而残迹犹见原作风韵。寝殿原有仓颉塑像,泥胎粉身,丰满健美,四目灵光,神彩飘逸,具有唐代风韵。殿外有杜康、雷祥、蔡伦泥胎塑像各一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文革中悉毁。

仓颉庙前大门口平台之上建有照壁,照壁中部有一小神龛,下部有一道圆形小门洞,与传统照壁截然不同。仓颉庙的山门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明三门中间大门为神门,只有谷雨庙会或贵客来临时才打开,东边小门是人门,平时敞开,供人进出,西边小门为鬼门,一直紧锁。紧贴山门建有两座戏楼,这两个戏楼是国内仅存的实物场景——并列式的对台戏实物。传说中的仓颉长着四眉四目,为让仓圣两只眼睛看东戏楼,另两只眼睛看西戏楼,因而戏楼采用东西并列式[6] 。当年西北野战军军民联欢会就是在西戏楼上召开。

每年谷雨时节,白水民间都要祭拜仓圣,这里都会搭台唱戏。彼时,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在东西戏楼中间,看两个戏楼上两个剧团同时在演对台戏,而观众只会将赏钱给予演的最精彩的那个剧团,这就是对台戏的来历。

前殿是明代建筑。左右两侧各有一间小耳房(又称廊房),更衬托出了前殿的威武雄壮。在它的南北两面均没有围墙将之封闭,是开放式的建筑结构。在殿檐下有一块黑色匾额,是由草圣之称的近代书法大师于佑任先生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所题——“文化之祖”,这一匾额与桥山黄帝陵的“人文初祖”遥相辉映,相互媲美。

报厅创修于明代。民国、清朝、近代均有翻修。每逢庙会时,凡拜祭仓颉的人,都在此报到。在报厅两侧有两棵柏树,左为青龙柏,右为白虎柏,青龙与白虎俨然如同两尊守护神,尽职尽责地守护着仓颉庙内的财产、安全。

报厅西侧墙上的长条形壁画,它叫《知足常乐图》,是本庙壁画中的精髓。为首者是高官坐着轿子,其次是小官骑着马,再次是有钱人骑着驴,然后是挑着担子做生意的,再然后是推着小车下苦力的,最后坐在地上的是衣衫破烂的乞丐,可谓是三六九等,生活各自不同。中间那个骑驴的有钱人回头频频张望,他似乎在想:“别人骑马我骑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这幅壁画叫做《知足常乐图》。再看到位于最后衣衫破烂的乞丐,其实他不但是乞丐,还身有残疾,他的双腿无法站立,但他并不灰心,依然艰难地用手拄着前行,是什么让他如此地乐观向上呢?因为在他身后还有一座坟墓,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这样啦。最后那座凄凉的坟墓也似乎在告诫人类:纵使生前繁华似锦,到最后也不过是一抔黄土掩枯骨罢了。

报厅过去是中殿,中殿过去是寝殿,又称后殿。连贯东西的一根粗木是蒿木所制。蒿,属草本类植物,当年枯,次年生。但是殿上的这根蒿木竟有如此之大,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站在殿前人们目光所看到的蒿木只是整根蒿木的三分之一,原蒿木全长48米,这根蒿木长16米,粗55厘米,也就成了庙内第五大奇观——“蒿木担子四丈八”。寝殿内的几尊座像是1992年群众捐款重塑的,原来的塑像已于文革被毁。

庙院内古柏参天,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牧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蔚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帝陵、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而平均树龄居三大古柏群之首。白水仓颉庙八大奇观中就有六个与柏树有关:“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扁枝柏扁枝扁身扁杈杈”,“柏抱槐死活不离抱疙瘩”,“转枝柏预知巧捎话”,“再生柏复活更潇洒”,“手植柏头在云里插”,无不令人惊叹不已,拍手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