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一个瘦老头脚不沾地地出了楼门。
“老杨,早啊!”
“老杨,吃了吗?”
……
瘦老头摆摆手,顾不上回应老哥儿几个的寒暄。“可找着你们了,听说昨晚老王家又摔东西了,白天家里没人,你们晚上谁跟我去劝劝?”瘦老头说话噼里啪啦,语速很快。
“咱俩去,我跟他家熟。”一个老伙伴应道。瘦老头踏实了不少,和老哥儿几个套上红袖标,巡逻去了。
这里是丰台区永善社区,瘦老头叫杨少川,今年整七十。他和戴红箍的这几位,都是永善社区劝导队的成员。
别看社区叫“永善”,2007年之前,这里可一点儿也不善,乱得很。社区里流动人口多、商贩多,不仅小广告泛滥,而且游商车辆乱停乱放,挤占小区道路,社区居民下班回家,眼瞅着家门愣是挤不过去。
2007年,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杨少川和社区里的热心人组成了劝导队,准备改变改变社区的环境。
一听有人要管闲事,游商们满脸不屑:“城管都管不了,劝导队能干什么?”
杨少川不畏难,而且专找难啃的骨头“下嘴”。
鱼贩老李是游商里出了名的“刺儿头”,每天,他都故意挑小区路中间摆摊,鱼内脏、鱼鳞扔一地,腥臭腥臭的,招来一大群苍蝇嗡嗡乱飞。远远地看见杨少川走来,老李眼睛一横,甩出一句:“老头儿少管闲事,回家看孙子去!”
老杨不气不恼,瘦长的'脸上皱纹里都透出笑意:“你卖鱼赚钱,养家糊口,起早贪黑不容易啊。”
伸手不打笑脸人,老李语气也缓和下来,俩人拉起家常,老杨一个字都没提摆摊的事儿。
一来二去,俩人熟了,老杨这才开始“劝导”。
“你看,你在小区路中间摆摊,污染了环境,也阻塞了交通……”
“杨大爷,我也是没办法。”老李唉声叹气。原来,年过不惑的老李是张家口人,因为家里穷,儿子上初中就辍了学。“今年干旱,地里减产,我要是不进城做买卖,全家都吃不上饭。”老李说着,抹起了眼泪。
老杨伸出干瘦的手,拍拍老李的肩膀以示安慰:“只要你守规矩,我帮你去农贸市场租个便宜的摊儿。”老李眼睛一亮:“那行,我听您的!”
事不宜迟,杨少川马上来到附近一家农贸市场,找到负责人说明来意,对方答应帮忙。老杨折返找到老李,告诉他这个喜讯:“我在市场给你找了个三平方米的摊位,一天就收你两块钱,快去吧!”老李忙不迭地道谢,赶紧搬走了鱼摊。
一年冬天,杨少川在社区里铲雪,看见路边坐着一位乞讨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老杨上前攀谈,得知老人是吉林人,因为丧失劳动能力不得不出来乞讨。
“你等我会儿。”杨少川扭头回了家,不一会儿,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和几件棉服。
老乞丐哆哆嗦嗦地接过碗,狼吞虎咽。“回老家吧,回去找村委会,找乡政府民政部门,他们肯定会帮你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杨少川边劝老乞丐,边把身上带的钱全掏出来,让他买回家的车票。
几个月后,那老乞丐从吉林老家打来电话,告诉杨少川一个好消息——“政府帮我解决吃住问题了,我有家了,谢谢你啊……”
“劝,不是光把人劝走,还要设身处地地为人家着想。”这是杨少川“劝”出来的经验。如今,永善社区里看不到一张小广告;街道上,没一个流动摊贩;路边也再找不到违法停车的了。
夜幕降临,上班的人陆续回了家,杨少川准备到老王家去看看。刚一进门,就看见散落一地的衣物和破碎的碗碟,老王的老伴和儿媳妇又吵上了。
“让大家给评评理,孩子那么小,能吃太多冷饮吗?又该拉肚子发烧了。”儿媳妇杏眼圆睁。
“不给他买就哭,难道他不是我亲孙子吗?!我还会害他不成?!”婆婆委屈得直嚷嚷。
俩人扯着嗓门,谁也不甘示弱。
杨少川向同来的老伙伴一递眼神,先将这对婆媳拉开,然后分屋劝导。
“年轻人,你要对老人多点儿信任。她生养过你丈夫,难道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吗?有什么话好好说,都是为了孩子好。”看着杨少川慈祥的笑容,儿媳妇慢慢低下了头。
见儿媳妇这边有悔意,老杨又转头来找婆婆聊,“老妹子,你说这要是你亲闺女抱怨你几句,你会急吗?”婆婆哑口无言,老杨接着说:“年轻人指出咱们不对的地方,咱也得改正,老了也要赶上潮流嘛……”
正说着,儿媳妇主动过来道歉认错,婆婆脸上也是多云转晴,俩人看着老杨,不好意思地笑了。
“别看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要是不及时解决,也会伤了和气。记住喽,家和万事兴啊。”老杨语重心长,那对婆媳连连点头。
老杨和伙伴们的努力,使得“楼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的“规矩”在永善社区被打破了,邻里互助互帮,***同维护社区的和谐平安。
一个冬夜,老杨刚要上床睡觉,一位邻居敲开他的家门。“楼上一家租户正往家里运鞭炮呢,一箱又一箱的。”老杨一听急了,披上件棉袄就上了楼。
进门一看,可不是,屋里满满当当都是箱子。“这些东西怎么能放家里?回头把房子点着了,你负得了责吗?”见老杨真急了,租房的外地小伙赶紧解释:“明天就搬走,就放一晚。”“天亮必须搬走,你这一晚都不许睡觉。”老杨说完还不放心,干脆瞪着眼睛,在这家盯了一宿。
“破坏环境我们管,文明劝导不嫌烦。
我们团结一心,让安康和谐永驻社区,永驻社区……
为了蓝天更蓝,为了绿地更绿
……”
这首歌叫《劝导队之歌》,自永善社区传唱进了人民大会堂。杨少川就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老杨退休前是语文教师,文笔不错,又是合唱队员, “我要用歌声鼓舞大家,把劝导队精神发扬下去。”
为了写这歌词,老杨反复推敲,草稿纸铺满了写字台,做梦都在哼歌。一个礼拜后,歌曲出炉,传唱至今。
“戴上这红箍,就是一种责任。”老杨扽了扽自己手臂上的红袖标,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健健康康的,多为社区站几年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