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谁和谁?
王昌龄、辛渐急其他洛阳亲友
出处: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释:
芙蓉楼:在今江苏省镇江。
本诗是作者任江宁丞时送别朋友辛渐乘舟去洛阳而作,表明了自己为官的清廉无私。
作者对辛渐说,你到洛阳之后,假如故亲旧友问起我时,你就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好了。
鲍照《代白头吟》中有“清如玉壶冰”句。“玉壶”是晶莹粹白的,“冰”是纯净明彻的。“玉壶冰”比凭借品纯洁、高尚,后用以比喻为官清廉端方。
当时王昌龄被贬官,但他自认可是无罪的,在亲朋面前是问心无愧的。所以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自白于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谁和谁的友谊是指王昌龄和辛渐的友谊。出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朋友指的是谁和谁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著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是谁?作者是诗人王昌龄,原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谁的诗句?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诗题是谁《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韵译:
迷濛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上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两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全诗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猜一种动物骆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湖描述的是谁和谁。公元741年,王昌龄为江宁丞(他后来被称为“王江宁”就是因此),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辛渐打算从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着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次分别,***写了两首诗,第二首写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第二天早上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江水不断东流逝去,友人就要远离,这一去,相见又不知何时了,于是,他拉着友人的手,叮咛再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到洛阳,如果朋友们问我的情形,你跟他们说,我还是原来的那个王昌龄。我仍然像冰壶一样光明磊落,表里澄澈,我的心啊,仍然像冰心一样冰清玉洁,透亮明净。
王昌龄胸怀壮志,在仕途失意之后表现出他天性疏狂的文人秉性,在外人看来,就是放浪形骸。这一次被贬,他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不急着处理公务,而是在太湖、浙江一带游览,这种明显的消极怠工作是诗人反抗的手段,但这种过于意气用事的行为让王昌龄在别人眼里形象尽毁,长安与洛阳谣诼纷纷,送别辛渐之时,正是王昌龄在众 *** 毁的时间段,于是,诗人给友人辛渐说,你到了洛阳之后,跟那些互相了解而又相互信任的朋友们说,我没变,我还是原来的我。
“冰壶”这一概念,始于六朝时的鲍照,他在《代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心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年宰相姚崇作《冰壶诫》里又对冰壶概念加以强化:“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遂后诗人李白、王维、崔颢都曾以冰壶自喻,意象很清楚,就是光明磊落,表里澄澈,像君子一样。
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王昌龄当然不是为了表白,他要传递这个意象,说自己一片冰心是有专指物件的,就是“洛阳亲友”,这是对友人的告慰,大家放心,我仍是“一片冰心”,对于那些平平的世人,他并不在意他们的看法。整首诗,有景有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是唐人送别诗中的佳作。而“一片冰心”由此成为典故,用来形容性情淡薄,不求名利。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两个朋友是谁《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 *** 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所以,其诗句中所涉及的两位朋友就是“王昌龄”和“辛渐”。 ***同祝愿洛阳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