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丰利在唐朝时叫沿海村,一千年前的宋代叫丰利场,可见当时的丰利已经有了盐场。二十世纪初,丰利镇区称为丰利市。1927年开始叫丰利镇。丰利还有枫树镇、古枫镇的雅称。称丰利为古枫,说是扬州八怪郑板桥在秋天的一个傍晚到丰利大圣寺,偶见一株老枫书,叶红似火,便随口吟出了“夕阳古枫”四字。丰利文化底蕴丰厚,明清时代,烧马夫香时跳马夫舞便为如东一绝。清代所的汪家两处园林文园、绿净园和文峰塔也是当时如东的佳美景致。
丰利郑公滩
介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相关历史的情况,这里提到的是“郑滩沧波”为旧时丰利十景之一。
“郑滩沧波”为旧时丰利十景之一,位于镇之北郊,占地180亩。据史载:明朝李贤奉皇帝敕令,编撰《一统志》,收集天下舆地,以充史料。书中收载了丰利郑公滩。注文曰:“如皋东北丰利场,宋富弼判扬州,筑以习水战。”富弼,宋朝河南人,字彦国。才华出众,于庆历初,主持皇帝圣命的制作。是时契丹国屯兵边境,遣使要求割地。富弼奉命谈判,力拒割地,陈述和、战的利害。契丹理屈词穷,被迫退兵。富弼为大宋江山解除了一次军事危机。仁宗赵桢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后来英宗赵曙召其为枢密使。宋朝的枢密使是管理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与宰相位相当。李贤《一统志》云:“富弼判扬州”,所谓“判”,即高官兼低职。是说富弼官居枢密使,是中央级的长官兼管扬州。
富弼身为枢密使,执掌军事大权,自然不会忘记契丹屯兵索地的亲身经历。深知国家强盛,必须练兵强武,加强国防。宋时丰利属扬州,为海防重镇之一。于是富弼亲自主持了丰利习水战基地的建设。《丰利镇志》载:“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富弼以使相判扬州,常驻兵丰利场,以防海寇。但其战船常坏于风涛,富弼遂凿滩泊战船,令军士于滩中习水战”。就在这时,英宗皇帝赵曙加封富弼为“郑国公”。丰利刚凿成习水兵的学习滩,遂被世人称为“郑公滩”。
郑公滩于丰利建利丰盐场之后百年凿成。由于水兵驻防,对丰利商业贸易和渔盐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宗教文化事业的推动更为显著。疏凿水滩的泥土堆积于滩之南岸,堆土成山,面积约20亩,高3丈余。山顶上自东向西先后建成三座寺庙:碧霞宫、净土庵与报国禅寺,均建于宋代。彼时,古寺晨钟、滩水沧波、山水相映、气象万千。富弼选择丰利建滩练兵,是因丰利地理位置特殊,北护黄海,南御长江,内河四通八达,距海堤仅八华里,是一个练兵的好地方。富弼慧眼不凡,在丰利建成郑公滩,留下一所宋代训练水兵的遗址,为海军基地的发展史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佐证。
丰利郑公滩原址在丰利镇北,现为古丰蔬菜一组及丰利古丰农贸市场。站在位于滩中心的柏油路上,向东北望去,虽不见旧时滩水的波涛,但当时操练的情景,先民为国为民流汗流血的雄壮景象,仿佛历历在目。平沙无垠,河水萦带......俨然一幅古战场的画卷,令人景仰。
大圣寺
“先有大圣寺,后有丰利镇”。这是流传在丰利镇的一句俗话。据史料记载:丰利于唐文宗太和5年(831年)为“沿海村”,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7—984)丰利为“利丰监”八场之一。在建丰利场之前这里就建有一座寺庙,名“大圣寺”。
丰利大圣寺正梁上镌有“尉迟宝林监制”的六字。尉迟宝林为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儿子。唐高宗显庆3年(658年),尉迟宝林继承封爵,后主事全国寺庙的建筑,丰利大圣寺便建造于其时,先丰利建场二、三百年。
大圣寺供奉“大圣菩萨”,其像身披龙袍,头戴毗卢帽。大圣菩萨本称“僧伽”,历史上确有其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有《僧伽歌》。僧伽自唐显庆2年(657年)来唐,至唐中宗景龙4年(710年)坐化,终年83岁。其为一代高僧,唐中宗李显也奉之为师。佛界称其为观音菩萨化身。唐代宗敕:“天下凡建精庐,必立僧伽真相。”
根据尉迟宝林生卒年限推测,丰利大圣寺可能建于代宗敕令之前僧伽圆寂后不久,是黄海之滨具有悠久历史的一座佛教寺院。
丰利大圣寺与南通狼山广教寺供奉的是同一“僧伽”。南通民间流传的“大圣菩萨借狼山”、“大圣菩萨借宝塔”都是说他生前的事。狼山何时起供奉大圣菩萨?相传是宋时智幻和尚中兴狼山始建大圣殿供奉,在时间上落后于丰利大圣寺。
丰利大圣寺何以建造如此之早?可能是丰利镇原处于“扶海洲”东北隅。僧伽在南通狼山传道期间,丰利之北的海堤尚在初筑阶段,潮汐、水涝之灾,常为忧患。丰利与狼山仅百里之距,徒步一日可达。热衷于治水防涝的僧伽来过丰利,为防治水患作过贡献,亦有可能。于是僧伽圆寂后不久,丰利地区的人们因为崇敬他,所以建大圣寺供奉僧伽也在情理之中。
丰利镇曾有“古枫福地”之称,丰利亦曾名枫利。传说大圣寺当年香火鼎盛,敬香者络绎不绝。加之海洋捕捞与盐业的发展,商业日益繁荣。沧海桑田,历经多年的拓展,原“沿海村”渐成集镇。因大圣寺前植有枫树两株,人们认为寺前枫树乃发祥之树,加之此地物产丰富,遂将当地命名枫利镇。后因“枫”、“丰”同音,又演变成“丰利镇”。
大圣寺除有枫树外,寺院内还有两株三人合围的银杏树。年逾花甲的老人对它硕大葱茏的树影至今仍旧记忆犹新。
丰利大圣寺在上世纪70年代初禄于马丰河拔直工程中被拆除,其遗址在今丰利镇支农路东端。
如东丰利文峰塔
“红桥映绿水,白塔戳青天。”这是在丰利民间广为流传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丰利的昔日景观。白塔即文峰塔,是当时全县境内唯一的古塔,故而格外引人瞩目。文峰塔原名文峰阁、三层塔,是乾隆已亥年(1779)邑人汪为霖出资所建。
塔位于镇东南文昌宫院内,塔基2丈4尺,塔高4丈8尺,3层,为砖木结构。该塔飞檐翘角,雕栏画栋,既古朴庄重,又金碧辉煌,气垫十分雄伟。每逢端午、重阳佳节,人们必登塔游览,俯瞰全镇,远眺四极。凭栏北望,波涛万顷,渔帆点点。举目东眺,云蒸霞蔚,水天一色。极目西南,江海平原,一望无际。近则可见镇上民居鳞次栉比,溪水环绕,景物如画,时人无不以登塔而自豪。文人登高必赋诗,因而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
历史上文峰塔曾修葺过3次。第一次是道光癸末年(1823),由丰利场官福寿与邑人陈汉源募修;第二次是咸丰辛亥(1851),由邑人陈沧重修;而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在民国5年(1916),由丰利举人潘荫东总管,桑瑞图和陆孙氏合施重相修。由于历经同治、光绪50余年曾整修,塔几近颠圮。这次大修,准确地说应是重建,塔基重挖,灌糯米浆拌以沙砾,凝结如石;塔身以糯米法拌石灰而砌,坚固难摧。整个工程历时300天,于民国6年(1917)6月6日竣工,新塔更为雄伟壮丽。新塔高8丈3尺有余,仿苏杭宝塔,为六角型,特聘南通名匠周广隆设计建造。进塔即为砖刻“直上青云”匾额,立有《三层塔铭》碑,由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书篆。塔顶为魁星楼,塔后建有玻璃厅,名“巩黄阁”,又有“范公祠”、“藏经楼”等建筑。藏书有商务印书馆刊印的《万有文库》第二部、南通张謇手抄《金钢经》等名迹珍籍。
塔下还辟有小花园,内建“弭涛轩”,筑“洗砚池”,盖茅亭,砌假山,栽植四季花卉,景色十分宜人。民国23年(1934)成为丰利公园。穹窿天笠匝云平,特觉凌虚眼界清。南亩青葱新雨足,西楼画槛夕阳明。桥门水合双龙影,港洞潮回万马声。海上方争鱼利市,帆樯隐约彩旗萦。此是潘荫东在一个春天傍晚登上文峰塔即兴写下的一首诗,读来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