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文艺创作——情系招屈亭 (彭其芳)
常德的亭,惟有招屈,独有招屈。
据《常德府志》记载:“招屈亭,府东一里,前瞰大江,郡人立此以招屈原。”还说,亭的左侧土丘上,是一片枫树林;亭东是一片橘林。
招屈亭日夜俯视大江,看潮起潮落,波翻浪涌,把久远的历史一次一次地沉淀;听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让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人对屈原的思念,垒高了亭蹲的小山;同时,东望德山,吞云吐雾,西望桃源,惟余茫茫,溆浦荒蛮不可思,洞庭波涌识归路;待到月照古亭,风过茂林,飞萤明灭,冷露凝咽,古城深夜的梆声响起,真把人们的心儿敲碎,并把人从思念的梦里唤回。招屈亭啊,你凝聚了多少人的至真至诚的情感!
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即今常德市)司马后,州衙里没有他的住处,他便住到城东门口招屈亭旁的一幢小木楼里,一住便是十年。遇赦被召时,他写道:“十载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这就足可以说明招屈亭至少在唐代就建成了。
可是这座刘禹锡当年开窗便见、低头便吟的古亭,随着历史的变迁,早已湮没随百草了。飘香的橘林以及似火的枫林,也随着古亭的消逝而荡然无存了。后人有时在古亭旧址,偶尔拾得一片瓦砾,精心研读着,顿发思古之幽情,似见峨冠博带之屈大夫款款走来。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人们在古亭的旧址修复了招屈亭。新亭是古亭的再现,古亭是新亭的灵魂。而今的招屈亭,仍然屹立在城堤外大江边上的一个小山丘上。山虽小,而亭高,不失巍然的气势;8根红色的圆柱,似乎托起了思念的沉重;两层的琉璃瓦盖和飞檐翘角,正年年月月辉映着日月之光华,承接九天之华露。它的四周是一片连一片的绿茵茵的草地,透露出了无限的生机;草地上,柳树垂青,桃树披翠,松树流脂……它们无声地簇拥着亭子,肃穆而虔诚,热烈而冷峻,是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默念着一个遥远的伟大名字。而亭子默默无语地伫立在江岸,哪管惊涛拍岸,江风刺骨,雪拍冰冻,原是痴心地期待,热切地渴望,从春归到冬藏,从日升到月落,时时刻刻在守候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归来兮,刚烈不屈的屈原!
他似乎走来了,“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他似乎走来了,“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他似乎走来了,“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屈原在第二次被流放期间,至少有两次到过常德,并作短暂逗留。他啊,曾垂钓于小港,访民间艺人于陋巷,行吟于大江上下,昂首问天于晨昏,击手于鼓乐声中,笔走龙蛇于涛声叩窗之时……他就这样同常德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禹锡在写《竹枝词》时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在他国亡家破之日在汨罗江自沉后,常德人民对他十分怀念,于是在他居住过的东门城边,修筑了招屈亭,在他游历过的德山盖起了屈子祠,把他伸竿垂钓的港改名为“三闾港”,并且岁岁端午节,次次龙舟飞,遥祭亡灵于江上;粽子飘香,凭吊诗人于朝暮。诗人的爱国之心,高尚之志,坚贞之举,正如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的常德人的心田里发芽、开花。
然而屈原不仅是属于湘楚的,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乃至世界的。
而今,亭立江畔,无语凝望,是在无尽期地痴痴等待。从亭内远眺,从亭旁飘然而过的千里沅江,像一条白色的祭幡,高高地挂在天地之间,自东向西飘逸,正指示出了屈原被放逐的路线;巨幡一头通过长江系着他的故乡秭归,一头系着他人生的最后一站溆浦。沿着石板路走下亭来,居高临下,细察大江,见满江的琼液,闪闪烁烁,徐徐东去,其势也磅礴,其声也咽噎,如怨如诉,如泣如歌,似向古亭一遍又一遍地把一个遥远的故事叙说。再往下走数十步,又下了一个台阶,江水便从脚旁过,于是奔腾之势清晰可见,怒涛排壑之声把人心弦震撼,似屈原在仰天长啸,声声震撼着山河,古亭也为之凄然。
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招屈者,招屈原之魂魄也。常德人立此亭,年年月月把屈原相招,千百年来不改初衷。招屈亭是常德人因思念屈原在苍茫大地上打下的一个重重的情结!
安乡文艺创作——屈原心动古涔阳 (李章甫)
安乡县北部的焦圻镇历史悠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闻名天下,只是那时名字叫涔阳。唐代诗人司空图在《涔阳渡》中写道:“楚田人立带残晖,驿迥村幽客路微。两岸芦花正萧飒,渚烟深处白牛归。”让人想起屈原笔下的湘夫人“驾舟兮北征”,“望涔阳兮极浦”,埋怨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的诗句。啊!湘神相约相聚之地就在涔阳的芳洲极浦。难怪千古文人骚客都在此真情涌动,留下不朽之作。
遥想屈原当年政治失意,被流放江南,经长江,逆沅水,穿过安乡水乡泽国,游遍沅澧流域。迷人的滨湖景色,壮阔的洞庭胸怀,美不胜收的奇花异草,善良纯朴的人民,让诗人暂忘忧愁,但民生艰难,险恶的政治暗流正在把日渐衰弱的楚国之舟颠覆的现实,又使诗人的心情沉重起来。深深爱着楚国和人民的诗人即使在漂泊不定的环境中,也仍然关注着郢都的政治风云和楚国的命运。希望有机会回郢都,能再被启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已在江南流放6年之久的屈原闻风而动,急匆匆,顺澧水东行,欲回郢都,效力楚国。快到涔阳古镇,河面上号歌阵阵,人声鼎沸,楚人的脸上露出的是快意,又像是紧张。此时的屈原心情是复杂的,他似乎在渺茫中看到了淡淡的希望,于是催使船夫加快速度到涔阳。登上古镇,但见市井繁华,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卜卦算命列队,歌咏弹唱乱聪。商贾云集,练武冲杀之声盈耳。驿站人流如梭,小镇充满了楚人的活力。诗人情不自禁地伸开双臂,舒展心肺,呼吸岸上的清新空气。东望苍翠巍峨的黄山扑入眼帘,明天越过黄山南麓就可进长江啦!他做着归途梦。再俯视脚下,两岸芦荻随风摇摆,好像是宫廷迎归的舞女,一切是那么熟悉,再看那湖中带刺的荷秆举着荷叶、荷花把清新、高雅的香气向远处送去。那水中浑身是刺的芡,将簸箕般大小的叶片贴在水面上,为鱼儿遮风挡雨,最后把生命的精华献给人类。忽然山岗上飘来一阵青松的馨香,精神为之一振,不觉生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愫。举目南望,湖中的沙洲吸引了诗人的脚步,便乘一叶渔舟荡去。
登上沙洲,但见水边苇叶青青,垂柳轻摇,野豆、菟丝子用缠绵的长臂将一切绿的东西拥抱,还有桂树、木兰飘香和如炬的红高粱。小鸟喳喳,鸭鹅和鸣。天上白云悠闲,雄鹰翱翔。脚下有小道纵横,道旁有白芷、兰花、薄荷、藿香,还有地丁、野菊、薜荔、石菖。顺路望去,有几间绿树环抱的茅房,房前有奇花异草巧布和干爽的晒场。屋檐下的竹笼中的鹦鹉热闹起来,随即大门徐徐张开,一位白须飘然的长者手搭凉棚走出来伫立远望,似乎已看出点什么。屈原走近一看,啊!原来是隐居多年的老友方规。两位老人久久拥抱,长流的泪水淋湿了对方的衣衫。老朋友相聚,自然盛宴话长,家事、国事入怀;酒动热肠,人生的酸甜苦辣,化作涕泪满觞;夜间抵足而眠,不觉日照东窗。诗人起床望洞庭,朝霞满天,湖水火红;片片云帆洞庭去,又见夜渔渔船归;鱼游莲动,惊白鹭齐飞;红菱翘叶,蜻蜓蜕壳展翅;柳枝斜伸,鱼虾却随饭箕来。转呼下女奉金钓,要钓大鱼回郢都。他在这仙境般的涔阳古镇上度过一段美好的岁月,但仍牵肠挂肚楚王、楚国。郢都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楚地日削,奸佞之徒当道,愁苦万状的诗人,整日在沙洲上徘徊、踱步、吟咏:“啊,我在向四方远望,/要几时才能再回故乡?/飞鸟一定要归巢,/狐死,头向着山岗,/我无罪而遭流放,/日日夜夜,心中不忘。”
关于屈原离开涔阳后的去向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曾潜回郢都,另一说,郢都陷落后他才离开沙洲,经洞庭,下汨罗,走完他忧国忧民的人生之路。
先贤已逝千古,但现在的焦圻镇附近仍留有古涔阳的遗址、河道、芳洲、要道,向人诉说历史风云和屈原的美丽传说。
注:涔阳城,在今安乡县焦圻镇永太垸内阎王台。距焦圻镇9公里。